衢州 一座有礼的城市

衢州有礼成为城市品牌。(罗辛摄)

位于衢州的孔氏家庙史称南孔,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罗辛摄)

尽管在浙江衢州长大,土生土长,但在我的心里,衢州始终是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且多年来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城市,见的城市越多,越感觉衢州这座江南小城实在太不起眼,尤其是老是被外地人误听成「徐州」的时候。但近几年来的衢州,却如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完成了脱胎换骨一般,令人情不自禁地为之由衷赞叹。

我老家在衢州的乡下,从小听人称衢州为「府」,意思是比「县」要大一级。谁家若是「府」里有人,如同俗话说的「朝里有人」,是颇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打小我就对衢州充满向往。

但直到开始工作以后,才第一次去过衢州。那时候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县城到衢州,乘的是公共汽车,吭哧吭哧要两个小时才会到。这会儿觉得那时真慢,可那已经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了。那时的衢州,最繁华的是上下街,最有名的就是孔庙。上下街两边都是店铺,街上人来人往,比县城要热闹得多,在乡下冷清惯了,来到城市有一种别样的新鲜,因此就喜欢从上街逛到下街,享受那种身在闹市的感觉。

在上街和下街交接处,旁逸出一条名叫新桥街的小街,慢慢地踱步过去,喧闹声突然安静下来,眼前出现了一座红墙灰瓦、有两个大门的古代宫殿式建筑,很是庄严肃穆,恍然从闹市一下子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便是衢州人家喻户晓的孔庙了。

我在孔庙里一呆就是半天,直到再不走就赶不上末班车时候,才急急地离开,就这样,我对衢州孔庙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北宋灭亡时,世袭「衍圣公」、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长孙孔端友因忠心伴驾「南渡」有功,被赐在衢州重建孔氏家庙,史称「南孔」。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感觉孔庙及「南孔文化」作为衢州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多只是被供奉起来,发挥一些文化研究与旅游观赏价值罢了。当然,这对全国各地的孔庙来说,也是很普遍的现象。

但衢州是幸运的。八百多年前的「宋室南渡」,对中国历史来讲也许是个灰暗时刻,但对衢州,却不啻迎来了历史上的一次影响深远的高光。有了南孔文化,衢州从此有了最具识别度的文化标志。

「南孔文化」同样也是幸运的。弘扬「南孔文化」,成为衢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一曲又一曲传承、挖掘、弘扬南孔文化的华丽乐章,成为衢州不断奏响的文化主旋律。

这两个「幸运」的金风玉露一相逢,果然胜却人间无数。「南孔文化」这个「千年遗产」竟在今天的衢州「满血复活」,而衢州也有了最值得炫耀的身分标识,当仁不让地占据了文化高地。

衢州这么做有着充分的理由和历史底气。山东曲阜的孔庙虽属大宗,但「奉祀官」孔德成先生已于解放前夕去了台湾,可谓有庙无人;而台湾虽然有「奉祀官」,但却是有人无庙;只有衢州既有嫡长孙加持的「奉祀官」,又有正宗的「孔氏家庙」,可谓有人有庙。

为了让「南孔文化」重新活起来,衢州作出了很多探索。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每年9月28日,在孔氏家庙举行「祭孔」仪式,成为衢州最负盛名的文化盛典。我曾经参加过衢州孔庙的祭孔典礼,并与曾经的南宗「奉祀官」、孔子第七十五世嫡长孙孔祥楷先生深入交流,得知衢州南孔「有人有庙」已是国内国际孔子文化研究界的公认。

作为一名比较关注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我一直为当前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与老百姓的生活脱节而感到疑虑,深知文化如果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不能融入民间生活,路子将会越走越窄。「祭孔」固然有尊重感、仪式感,但群众参与度不高,这种纯粹的文化形式,只能对文化「种子」起一定保护作用,并不能让「南孔文化」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但是,这一疑虑却在不久后烟消云散。

三年前,我在衢州下辖的常山县工作,突然有一天接到了通知,要求全力宣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这一衢州城市品牌。当我看到「衢州有礼」四个字的时候,忍不住为这个「神来之笔」拍案叫绝!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据《周礼.地官司徒.保氏》记载,礼,乃「六艺」之首。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表现形式则是「礼」。衢州本来就千年儒风浩荡,南孔文化影响深远,礼,正是衢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之魂,也是其特有气质所在。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一定是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如果说「好客山东」代表的是北方的浓烈豪爽,「衢州有礼」代表的则是江南的优雅自信和雍容气度。

一句话,启动了一座城!就这样,「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成为衢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找到了新座标。这个城市品牌一经推出,便得到衢州市民及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深度契合了衢州人尊重历史、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积极心态。

2018年7月25日,我参加了衢州市「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发布会,见证了孔子的「作揖礼」成为衢州城市品牌标识,「南孔圣地」与「衢州有礼」巧妙融合;以孔子形象为原型的Q版「南孔爷爷」成为城市IP形象。后来我又多次参加在全国各大城市举行的「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新闻发布会,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衢州—这座「最有礼的城市」。

对市民群众来说,最关心的是践行「衢州有礼」要做什么、怎么做?很快,「衢州有礼」市民二十条公约」推出:「笑迎宾朋,作揖问好」、「桌餐不挑菜,提倡用公筷」、「见天才抽烟,烟头不落地」、「爱犬出门要牵绳,不给人家狗屎运……」,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1800多年建城史的衢州,自此有了让市民一致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约定。衢州1482个村闻风而动,一致同意将使用公勺公筷、行作揖礼等文明习惯写入《村规民约》,「衢州有礼」成为全市人民的「行为规范」。许多人在外地,见到行「作揖礼」的,马上就会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你是不是衢州人?」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前几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衢州有礼」市民二十条公约》,竟天然地具备了防御新冠疫情的「防火墙」的功能。「见面不握手、使用公勺公筷、垃圾要分类……」许多地方的疫情防控措施,与已诞生两年之久的《「衢州有礼」市民二十条公约》惊人吻合。经历这次新冠疫情的冲击,当初持观望和怀疑态度的人,开始惊叹「衢州有礼」这城市品牌的前卫和价值。

如今,行走在衢城街头,文明礼让已成大多数人的习惯……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真心的谦让、一缕淡淡的微笑,都昭示随着「有礼」融于日常生活、成为行为习惯,正悄然改变着衢州人的精神风貌和城市的气质。

每天早晨,我最惬意的便是步行上班。街道上整洁得近乎一尘不染,两旁花草如茵,绿树成行,车行道、人行道、骑行道泾渭分明,井然有序,让上班行走的过程变得赏心悦目。

当你需要过穿越斑马线时,即使没有红绿灯,你也能尽情享受难得的「特权待遇」:「目中无车」地昂首阔步地走过去,因为所有的车辆都会像电影里的慢动作般在斑马线前面停下来,完全看不到以往印象中过马路那种车辆争先恐后、竞相抢道,行人担惊受怕、提心吊胆的情景。这让我一度产生万一享受惯了这座城市的文明有礼之后,到其他城市难以适应的新「烦恼」。

司马光《训俭示康》曾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想,这不仅是对生活品质而言,对居住环境而言同样如此。

从城到人,从人到城。当文明有礼成为一座城市的梦想和追求时,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热情便点燃了宣导文明的燎原之火,凝聚起对这座城市的高度热爱与情感归属,打造「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就有了最可依赖的力量。

深秋季节的衢州孔庙内,人流如织,人们在这里追寻「有礼」之源。守望千年的古银杏树,又一年金黄的叶子缓缓飘落,散发出南孔文化的底蕴芬芳。

以「有礼」加持的衢州,正不断吸引着五湖四海的追梦者、造梦人,成为越来越多人们心目中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