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景虹:建议将废塑料化学循环业态纳入环保新兴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

建议将废塑料化学循环业态纳入环保新兴产业

□ 本报实习记者 解 磊

近日,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这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议旨在推动全球治理塑料污染。据悉,世界塑料产量从1950年的200万吨飙升至2017年的3.48亿吨,废旧塑料垃圾总量也与日俱增。如何变废为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认为,废塑料化学循环是处理无法再重新利用废旧塑料垃圾的有效途径。

李景虹告诉记者,废塑料化学循环不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废料,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废旧塑料的高值化利用,变废为宝;同时有助于减少生产原生料所需的化石原料的消耗,避免塑料焚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据有关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化学循环处理将从目前的1%提升至13%。

李景虹认为,2020年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易回收、易循环、可降解”的总原则,鼓励绿色产品供应和替代及塑料循环利用的技术、产业与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这为现代化化学循环技术在国内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但近年来,废塑料循环产业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和产品开发难度较大,造成项目从落地、建设、运营不确定性大,产品质量、生产过程安全环保均难以保障,导致国家对该行业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若要全面释放化学循环技术商业化潜力,仍需解决一些重要的政策问题。“从原料端看,化学循环原料适应性广,但废塑料资源分散、多数废塑料与非塑垃圾混杂,分离难度大。还有化学循环缺乏统一的行业分类和监管部门,不能形成有效监管,更缺少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此外,因目前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导致具备经济及技术实力的石化企业尚未全面介入,使得废塑料的化学循环产业链难以真正形成。

因此,李景虹建议,将化学循环作为环保型新兴产业及国家塑料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进一步为化学循环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化学循环是塑料废弃物综合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政策上,鼓励并规范化学循环产品的终端应用,并从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在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选环节,增加专用的塑料分选箱并规划试点高效的废塑料收集——分类分级——规模化利用的回收体系,打通原料端瓶颈。此外,设立一批废塑料化学循环示范工程,支持重点石化企业新建或利用现有装置开展工业化示范,特别是要鼓励上下游产业链联合的全闭环循环示范项目。以及鼓励化学循环技术研发创新,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产业链协作的创新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