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最美护河员”鲁一凡 用相机探寻淦河源头

家住淦河尾,心系淦河源。他说,饮水思源,喝淦河水长大,理所当然要认得源头。退休后,他用脚步丈量淦河,用镜头记录水清岸绿。

他叫鲁一凡——62岁的民间护河志愿者,今年6月,省河湖长制办公室表彰的“最美护河员”之一。

近日,记者随行巡河采访。以下为记者根据鲁一凡口述整理。

“住在淦河尾,就想亲眼看看淦河头”

我家住在咸安区向阳湖镇斩关村。这里位于淦河下游,西临西凉湖,东有斧头湖,原是一个传统渔村。

淦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咸宁一条了不起的河流——我从小就知道。

靠水吃水,捕鱼是村民世代传习的技能。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农闲打鱼、农忙耕田。渔民靠天吃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我很早意识到了谋生的艰难。

家里六兄妹,我排行老大,自然分担起家庭的担子。每日清晨放牛、挑水草,放学回来就在河边抓鳝鱼。

等到再大一点,我又学着用各种渔具打鱼。春天的鱼可多了,是捕鱼的黄金季节。到了夏季,采菱角、藕带、莲子;秋冬挖藕,要是挖出一根长藕,高兴得合不拢嘴。

后来,村里的渔民响应政策,弃网上岸。可我一直记得,我是喝淦河水长大的,淦河水养育了我。那水,清冽、好喝,无论时隔多久,都无法忘怀。

饮水思源,住在淦河尾,我就想亲眼看看淦河头。退休后,我带上相机,决定独自踏上淦河寻源之旅……

“利用相机,一路探寻神秘源头”

作为摄影爱好者,打从端起相机以来,我就爱拍淦河。

我拍摄了淦河沿线的众多红色故居和古廊桥,其中有2座古桥的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

不久后,视频引起了市淦河河长办关注,邀我加入巡河队伍。去年8月起,我作为民间护河志愿者,随他们徒步巡河。

第一次巡河,我一路快门不断。同行的负责人建议,要多拍淦河两岸存在的问题,以便督办整治。起初我不太适应——淦河美啊,随手一拍都是美景!

只需经历一次,便知巡河头是件苦差。河岸有时无路可走,有时路程长远。可我却像在探险,每月至少巡河一次,从未缺勤。巡河时拍摄的照片成了特殊的“工作日志”。

今年4月,在通山县黄沙铺镇大地村巡河途中,我不慎绊了一跤,头朝下栽倒在田垄间,把同伴们吓得够呛。

那天巡河出发不久,我惊喜地发现一处名为“聚贤桥”的古廊桥。红瓦顶,木质桥身,饱经风雨洗礼的模样。我拍了许多桥的特写,又想跑远一点,拍下桥的全景。

因为太兴奋,竟忘记了脚下。摔倒瞬间,我下意识护住镜头,随后便没了意识。几分钟后醒来,只见地面被头砸出一个土坑。大家都劝我止步,我却拍拍身上的泥土,执意走完全程。

我庆幸自己的坚持。随后的巡河中,我们发现淦河东源头比记载中的“三十六人泉”远得多。我自觉不虚此行了。

“我的护河路,珍藏在一幅幅山水画卷中”

7月10日,城区月亮湾段巡河。上午9点,我们从旅游集散中心旁的栈道出发,全程1.2小时,巡检里程2.54公里。

恰逢汛期,水退后,两岸留下漂浮垃圾、枯枝杂草。我一一将其收入镜头。天热,走不了几步衣服就已湿透,但这条市民夜间散步时常走的路线,算是很轻松的一段巡河路了。

这些年,我还常常驾车探寻淦河两岸,已记不清去了多少村落。

我查阅资料得知,淦河源头分为东西,西出“鸣水泉”,东有“三十六人泉”,都以泉知名。

依稀记得去年冬天,我驾车到通山县黄沙铺镇大幕山村寻找淦河东源头。沿途向几个村民问路,都答源头在自家村庄。我想,他们或许不太能分清淦河源,但无疑都以母亲河为荣。

截至目前,我走过了淦河12条主要支流和途经的每一座古桥,将一幅幅“山水画卷”收录于《咸安区地名画册中》。今年6月,我被推荐上榜了2023年度湖北“最美护河员”名单。

荣誉不是终点,我的淦河探秘还在继续!

咸宁日报记者 张欢 通讯员 程婉君 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