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会拍恐怖片的国家

作者:Samm Deighan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来源:Criterion

(2024年9月20日)

一个面目模糊、身穿风衣、头戴棉帽、手戴皮手套、全身漆黑的不祥身影,跟踪着一个年轻模特穿过一家阴暗的古董店——店里摆满了雕像、灯具和华丽的家具。虽然店内一片漆黑,但背景中却莫名地闪烁着粉红色和蓝绿色的光。当模特在黑暗中四处乱撞,不顾一切地想要逃离时,戏剧性的倾斜镜头突显了她逐渐增长的恐慌和困惑。但就在她终于走到一个出口前时,凶手悄然接近了她,并从附近的一套盔甲上取下带钩的臂铠砸向她的脸部,当场将她打死了。

上述片段出自马里奥·巴瓦的《血与黑蕾丝》(1964)——该片被公认为第一部「铅黄电影」——为这种高度风格化、装饰奢华的谋杀场景设定了模板,在20世纪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数百部意大利恐怖电影都在效仿这种风格。巴瓦确立了许多亚类型电影的视觉和主题套路,同时帮助巩固了铅黄电影的情节模式,使其成为经典谋杀悬疑片的不寻常的暴力变体。尽管将任何风格化的惊悚片形容为「铅黄电影风格」几乎已成为一种常见说法,但它是一种与特定时间和地点相关的特定亚类型: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的意大利,1970年至1975年是其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这些影片以其对死亡的澎湃宣扬,反映了一个正在经历剧烈变化的社会所弥漫的多疑和恐惧的气息。

《血与黑蕾丝》

铅黄电影出现之时,各种类型的电影运动已经开始席卷意大利电影业。虽然50年代是意大利电影艺术的黄金时代,但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维托里奥·德西卡等大师的作品与流行的廉价的古装动作片并存。1960年,巴瓦凭借《撒旦的面具》开创了意大利哥特式恐怖片的亚类型,该片以黑白为主色调,摄影华丽,讲述了一个在17世纪摩尔达维亚被处死的撒旦女巫在两百年后复活,恐吓她年轻的祖先的故事。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这些程式化的哥特式恐怖电影的流行最终让位给了其他几个亚类型:轻松愉快的歌舞片、越来越粗俗的喜剧片、意大利西部片以及被称为「警匪片」(poliziotteschi)的暴力犯罪惊悚片。

《撒旦的面具》

铅黄电影可以看作是对最初的哥特式恐怖片流行的另一种回应,该周期大约从1960年持续到1965年。表现主义的黑白摄影让位于色彩斑斓的布景;哥特式恐怖片几乎总是与超自然的邪恶(幽灵、女巫和吸血鬼,经常从过去回来困扰当代人)有关,而铅黄电影则更常受到人类罪犯的威胁。尽管一些导演,如达里奥·阿基多和卢西奥·弗尔兹,会通过《阴风阵阵》(1977)和《鬼驱人》(1981)等影片重新回到超自然恐怖片的行列,但他们的铅黄电影更牢固地扎根于谋杀悬疑片的套路。

在意大利语中,「铅黄」(giallo)是黄色的意思,指的是20年代末期开始由蒙达多利出版社出版的大量通常采用黄色封面的低俗小说。在故事方面,铅黄电影大量借鉴了意大利低俗小说家以及埃德加·华莱士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等英语推理小说家快速创作但情节精巧的小说。巴瓦的《知道太多的女孩》(1963)以女主角在飞往意大利的途中阅读一本犯罪小说开篇,不免令人莞尔。

《知道太多的女孩》

这部铅黄电影的先驱作品之一——在美国最初发行时的片名为《邪恶之眼》(The Evil Eye,标准收藏频道上播放的是该片的重剪版)——在基调上比后来的铅黄电影更加轻松和喜剧化,但它确立了基本的情节模式。故事的主人公(在本片中是一名刚到罗马不久的美国女青年)目睹了一起谋杀案,当凶手似乎正向她逼近时,她被驱使着亲自调查这起案件。随后,她发现了一系列谋杀案,暗示着一个埋藏已久的阴谋,并确信自己瞥见了一条重要线索。与侦探片或警匪片不同,恐怖片几乎总是围绕一个与执法部门无关的普通人展开,而这个普通人被推动着去解开谜团——为了活命,同时也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好奇心。

在《血与黑蕾丝》中,精心设计的谋杀案是其基础。不过,巴瓦强调风格高于一切,甚至情节也不例外。但他没有采用早期意大利哥特式恐怖电影中的表现主义黑白摄影,而是采用了一种明显的六十年代波普艺术气质,并通过卡洛·鲁斯蒂切里跳动的、奔放的配乐;超现实、糖果色的打光;以及乌巴尔托·特尔扎诺的摄影——通过极端的角度、流畅的运镜和反射镜头,以及不协调的剪辑,增强了人物和观众的迷失感。风格至上是铅黄电影中最强有力的统一元素,意大利最伟大的摄影师——包括特尔扎诺、巴瓦本人、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和路易吉·库维勒——与他们合作过的导演一样,都在这一类型片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血与黑蕾丝》

《血与黑蕾丝》的情节围绕着几名在同一家时装公司工作的模特的谋杀案展开,操纵了观众的期望和类型的惯例。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二时,警方逮捕了他们和观众已经确认的所有男性嫌疑人。然而,就在当晚,又发生了一起谋杀案,颠覆了目前逮捕的嫌疑人之一是性爱狂连环杀手的推论。与标准的谋杀悬疑片不同的是——凶手一般都是一个人,而且几乎都是男性——《血与黑蕾丝》建立了一个相反的惯例,而且之后几乎所有的铅黄电影都借鉴了这一点,将凶手揭露为女性、秘密合作的情侣,甚至有一个密谋团体。在铅黄电影的世界里,任何人,往往是你最不怀疑的人,都可能是凶手。

随着意大利文化和政治冲突的加剧,这种多疑和阴谋的气氛也愈演愈烈。20世纪70年代初的黑帮片热潮与「铅色年代」的到来相吻合——「铅色年代」是一段持续长达二十年的政治暴力时期,其特点是右翼和左翼派别之间的激烈争斗,包括绑架、爆炸和暗杀。导演卢西奥·弗尔兹曾执导过几部极具挑衅性的铅黄电影,他还声称「暴力是意大利的艺术」,但在整个七十年代,暴力也是意大利日常生活的一种状态。以巴瓦为榜样的导演们改进了他将谋杀作为奇观的手法,将血腥场面提升到了歌剧的水平。即使这些影片并不总是直接涉及日常政治,但大多数铅黄电影都具有这种即将发生的暴力和明显的多疑气息,在这种氛围中,没有人可以信任,由于阿基多的一些创新,主角侦探甚至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阿基多1970年的《摧花手》拉开了铅黄电影繁荣时期的序幕。与《知道太多的女孩》一样,该片讲述了一个在罗马的美国人因意外目睹——在本片中是阻止——了一起谋杀案而被卷入一桩神秘谋杀谜团的故事。在本片令人眼花缭乱的开场片段中,这位美国旁观者被困在两扇玻璃门之间,这两扇门位于一个装饰着巨大、气势汹汹的钢铁雕塑的白色艺术画廊入口处。他目睹了一个身着黑色风衣、头戴棉帽的人试图在封闭的画廊内谋杀一位女士。在成功吓退凶手后,他确信自己看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东西,尽管他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思考这到底是什么。最终他意识到,虽然他确实看到了一个人在攻击另一个人,但他错误地颠倒了受害者和行凶者的身份。阿基多的许多电影都围绕着「看见」和「解读」的问题展开;他的主人公甚至往往无法相信自己亲眼所见。

继以时装店为背景的《血与黑蕾丝》和以作家和艺术馆之谜为主题的《摧花手》之后,许多铅黄电影都关注风格、时尚和艺术。有些电影以时尚界为背景,以模特、设计师和摄影师为主角,如卢恰诺·埃尔科利的《午夜死神》(1972)和安德烈·比安奇的《嗜血杀手》(1975)。也有不少电影的主角是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包括阿基多的《夜深血红》(1975)和《黑暗》(1982)。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为精心设计、风格化的场景提供了切口,也使这些影片的主角不再是「普通」意大利人,而是波希米亚人、有创造力的人、神经质的人,甚至是变态的人,他们的性观念超出了意大利主流社会相对保守的观念。

《午夜死神》

这种对「局外人」角色的关注是这类电影复杂的性别政治的关键。一方面,铅黄电影以精心制作的残酷暴力场面为核心,而施暴对象通常是年轻、美丽、衣着暴露的女性。另一方面,铅黄电影经常颠覆观众对性别、暴力和性的假设,其中有许多女性角色坚强而自信,她们可以被解读为对压抑的性别角色和限制性行为的社会态度的反抗。例如,在意大利,离婚直到1970年12月才合法化,比大多数欧洲国家晚了几十年。

此外,在铅黄电影中,一些最有趣的作品都有性格鲜明的女主角。在埃尔科利执导的《午夜死神》中,他的妻子兼合作者、西班牙女演员列薇思·纳瓦罗饰演一名模特,她在服用迷幻药时目睹了一起谋杀案,尽管没有人相信她,但她坚持要调查此案。尽管片中几乎所有男性角色都试图制服她,试图操控、殴打甚至谋杀她,但她几乎是一股无法遏制的自然力量。《别动酷刑》(1972)、《夜深血红》和《嗜血杀手》中的女主角都与男主角共同调查案件。这些女性对周围猖獗的性别歧视嗤之以鼻或视而不见,自信地炫耀自己的性魅力,甚至将男性同伴从暴力和即将到来的死亡中解救出来。

《别动酷刑》

这些影片中还有许多女性杀手或同谋。阿基多在《摧花手》中助推了这一趋势,在该片中,凶手被揭露是一位在过去受到伤害并因创伤而陷入疯狂的女性。这些女性杀手利用性别歧视的刻板印象为自己辩护:关于女性过于端庄或无辜而无法实施暴力犯罪的假设,反而成为了她们的不在场证明。在希区柯克的《惊魂记》(1960)和威廉·卡斯尔的《杀人》(1961)等早期电影的影响下,还有几部铅黄电影以异装癖杀手为主题;这些杀人犯往往身着风衣和摩托车头盔等让人雌雄难辨的服饰。

铅黄电影中的谋杀案固然有性心理的潜台词,但这些谋杀案往往有特定的、典型的逻辑动机:经济利益、复仇或掩盖过去犯罪的证据。与警匪片的兴起并行的是,一些铅黄电影进入了阴谋惊悚片的领域,批判教会和本质上腐败的国家机构。许多这类影片都揭露了一系列谋杀案背后的犯罪大阴谋,而不是止于单枪匹马的杀手。其中一些影片,如《谁看见她死去?》(1972)和《别动酷刑》,尤其丑闻缠身,因为暗示了天主教神职人员是杀人犯,而且他们的罪行受到教会本身的保护。其他影片,如《索朗芝怎么了?》(1972)和《他们对你的女儿们干了什么》(1974)将矛头指向了富商或有势力的黑帮——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剥削弱小者。《梦魇之瞳》(1972)和《黑衣女人的香水》(1974)则暗示了在幕后暗自运作的丑恶邪教。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一种多疑情绪,即意大利的生活——尤其是政治——正被阴谋集团所控制,无论是腐败的商人集团还是暴力的政治激进分子。这种恐惧在1978年意大利前总理阿尔多·莫罗被绑架并杀害的事件中达到了顶峰,这一轰动一时的犯罪事件引发了广泛的阴谋论,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谁看见她死去?》

这种虚无主义和多疑的氛围在80年代初的铅黄电影流行接近尾声时愈演愈烈。阿基多的《黑暗》等影片描绘了一个更冷酷、更残忍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甚至包括主角——值得信任。在《黑暗》中,一位美国作家在意大利宣传他最近出版的一本极度暴力的通俗推理小说时,有人开始按照他小说中的谋杀手法在现实生活中作案。阿基多将七十年代铅黄电影中五光十色、极其风格化的世界换成了未来主义、近乎野蛮主义的罗马,巴瓦极具影响力的糖果色打光则被换成了毫无生机的荧光灯,给影片带来了近乎医院室内的色调。影片中的谋杀场面围绕着冗长的追踪镜头和更加露骨的暴力展开,女性被割喉、砍断四肢。

《黑暗》

《黑暗》是铅黄电影的完美谢幕之作,因为它有意识地进行了自我缠绕,就像衔尾蛇一样,主角/侦探/杀手之间的界限开始消解。因此,虽然铅黄电影一开始是时尚、华丽的惊悚片,其手法既结构复杂又不失幽默,但80年代早期的一些代表作品却让位给了更残酷、更丑陋、更令人不安的东西。正是这种嬉皮风格与令人震惊的暴力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铅黄电影成为意大利电影中硕果累累的独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