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20天,华人3娃妈死在医院!丈夫:“医生让我妻子放弃治疗!”华人大讨论……
最近被一篇长文《我妻之死》刷屏,
各大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网友讨论此事。
今天我们一起聊聊这个沉重的话题。
放弃美国工签的学霸
为追三胎男宝搬去加拿大
故事的女主,名叫张敏。
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
她是个学霸,曾在美国杜兰大学念了硕士,并以全A的成绩毕业,是班上同学“仰望的人”。
毕业后她曾经持H1B工签在美国工作。当时其丈夫在上海工作并照看两个女儿。
而后她因为思念亲人而放弃美国工签回到上海。
2019年,34岁的她发现自己怀孕,但是当时国内没有放开三胎政策,为了能够合法地生下孩子,她选择了去往加拿大生子。
做了决定后一家人搬去了加拿大。
为了省钱,她没有去医院,请了助产士帮助,在家中生下一子。
生子后她很快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为了补贴家用,她还会在周末在自家地下室里开培训班上课。
这样一个努力能干的女性,将如火的热情投入到事业和家庭当中,如果命运之 神没有将她作弄,应该会有幸福温暖的人生。
而一场疾病,让她这朵艳丽的玫瑰火速凋谢。
独自打Uber去医院
20天后因癌去世
从张敏丈夫的文章中,我们大致了解了她从发现病患到去世的故事。
2023年8月11日,张敏做了一个详细的体检,这个检查是为她即将做的下颌手术准备的,当时的体检报告并无异常。
2023年8月31日,她顺利做了下颌手术。
2023年9月20日,张敏去看了Tache妇科诊所的医生,做了一些检查。
2023年9月28日,她去就下颌手术复诊,当时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2023年10月9日,张敏一家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骑行几个小时,当时全家约好在雪季来临前再安排一起骑行。
2023年10月20日她因为感觉胃不舒服去了市中心的超市买了些胃药吃。
2023年10月31日万圣节,是一个星期二,张敏从银行下班回来,带着孩子走了个把小时带着孩子讨糖吃,走了一个多小时,“欢声笑语,特别开心”。
2023年11月7日,她收到了妇科诊所医生的电话“癌症筛查物的血检结果有 异常,(需要)重新检一次”。
2023年11月9日张敏和丈夫一起去St. Vital中心的London Drug打了流感疫苗,原计划打完针回银行上班,但是她下午请了假,去离他们家比较近的Victoria Hospital看急诊。
急诊科医生给她的诊断是肺结核或急性肺炎,因为可能有传染性,那里的条件无法收治,他们让张敏留下地址,然后回家,等待有医疗条件的HSC(Health Science Centre)接她去就诊。
2023年11月10日,张敏从早上等到下午四点,没有等到HSC的车,便自己打了Uber去HSC看急诊。
从此,她就再也没回来。她晚上抽了血,做了心电图,还是没见到医生。
2023年11月11日,医生来了。帮张敏抽了肺部积液,她“一下子舒服了”。
当时医生还不确定她的病症,说需要进一步检查,根据初步判断“最大可能是结核,也可能是真菌感染,或者是癌症,“但癌症可能性不大”。
当日晚上七点多,张敏血氧突然低了,医生开始给她吸氧。
2023年11月12日是周日,病理检验结果没出来,医生没给她任何药物或治疗。
2023年11月13日,张敏给丈夫发短信,“我感觉很不好,不戴氧气,上个厕所都困难,喘不上气,也疼。在家时下午是有体力的,现在体力几乎没 了”。
当天医生告诉她“70%结核,30%cancer(癌症)”,张敏发了两条信息给丈夫一条是“我很害怕”,另一条是“很怕”。
2023年11月14日一天早,张敏又给丈夫发信息,“我今天早上就是害怕”,“害怕得胃疼”。 中午时分,她不用吸氧,也能正常呼吸了,她就读的曼尼托巴大学商学院将纪念袜和胸针还有她获得的“Master of Science”的硕士学位证寄到她家,丈夫收了拍照给她,她高兴地回复“sweet”。
从独自打车入院,她一直是一个人待在医院,中间丈夫和孩子都无探望。
对此丈夫给出的解释是,“实在是身不由己,家里三个孩子需要照顾”。
11月15日,她的情绪开始变差,同时也不断向家人表达着爱与不舍。
当日下午五点,护士“痰培养没发现结核”,没有结核,可能就是癌症了。
11月16日,“一直在吸氧,血氧92以上”,“身体不好,很虚弱”。
2023年11月17日,中午11点23分,结果出来了,是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但是具体什么癌,她还不知道。九点左右,吃了第一粒靶向药。
2023年11月18日和19日,确诊后的周末她一个人在医院,两人在手机上联系,商量回家后的安排。丈夫为之失眠,张敏安慰道,“你做好了照顾我十年的准备,就不会睡不着了”。
2023年11月19日,晚上她的心率升高,医生给了药才睡着。
2023年11月20日,她见了医生,知道了自己的肺癌类型,叫Adenocarcinoma,肺腺癌。
当日医院开始为她做基因检测,确定哪种然后给靶向药。
2023年11月21日,她的心脏开始出现状况,“不知道能不能挺过去”,当天做了心脏彩超,结果很好,9点时吃了第一粒靶向药。
2023年11月22日,呼吸急促呛痰,还有胸口痛,血氧不稳定,心跳达到了160多。
2023年11月22日,做了心包积液的穿刺手术,比较成功,引出了180毫升心包液。
11月24日,又抽取心包积液180毫升。
11月25日,医生对张敏的丈夫讲“时间不多了,大概撑不到天亮”。
11月26日,上午状态很好,下午状态很差,极度虚弱,以及大量出汗。
11月27日,医生说她“右肺出现新肿瘤,癌扩散得太快,已经接近人生终点。”
11月28日,医生与患者及家属开会,说基因检测出来了,原来的靶向药用错了。建议张敏放弃治疗,接受临终关怀,有尊严地离开,张敏点头接受。
11月29日,凌晨张敏的丈夫查资料,发现有药可治,告诉了她,她用尽了她所有的力量说了一句话,“要!现在要!”
11月30日晚上八点,张敏去世。
丈夫发文缅怀妻子
网友各抒己见
这篇文章发出,很快火遍了海外华人圈,很多人在缅怀张敏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医疗、家庭、性别、移民... ...这个故事有着不同的切面,人们站在不同角度,表达不同的见解。
移民后的公费医疗可靠吗?
写这篇文章,像是一个对加拿大公费医疗体系的声讨文章。医院给病人检查不及时、用错药,甚至最后“逼”病人放弃求生的希望赴死,读起来让人心疼。
很多人也说这篇文章“暴露了加拿大医疗缺陷”,好像生了重病被随意处置,只能无奈等死。
但是作者也没有提,这些医疗全部是免费的。一个覆盖全民的医疗,很难做到让每个患者都满意。
服务,效率,费用,像是医疗不可能三角的三个点,要三个都做到,实在在很难。
也有医疗行业内人士提到,医院给出的解决方案,确实是综合了现实情况后的合理对策,因为她的病情险恶,医生无力回天,起初用药哪怕是错,也是值得去尝试的努力。
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完美,特别是作者这个英文不是很好的新移民,对于异国的医疗系统更是雾里看花,带着些审视、惧怕、怀疑的眼光。
很多移民也是如此,虽然人的肉体物理性的去了另一个国家,但是文化上还是未能接纳和融入,所以面对此类情况时,会产生矛盾。
东西方的医疗系统和生命观,存在着差距,“好死不如赖活着”还是“没有生病质量的活着不如死去”? 在这里产生了冲突,最终成了男主心中咽不下的那口气。
男主内女主外靠谱吗?
在医疗议题之外,很多人就此事探讨起家庭的议题。 让这篇文章推向风口浪尖的,是故事里的夫妻关系。
这是一个“女主外,男主内”的家庭,因为妻子在国外有能力读书、工作,所以赚钱养家的压力全在她一人身上。
女主是个学霸、三娃妈,一人打工供养全家,周末还要在地下室开补习班。
男主以旅游签的身份住在加拿大,不会开车,不主理家中的收支钱财,不工作,老婆生病后很久没有过去探望。
在张敏丈夫的微信视频号上,我们看到了他在追悼会上的发言,除了重复妻子的雅思等考试成绩外,讲不出妻子的一个生活细节。
他说,“妻子记仇、性子倔、非要生三胎”。
妻子去世好几个月后写文章求打赏,理由是“给孩子买书”。
因此很多人觉得张敏是被这个家庭给“累死”的。
这是很多人诟病的点,张敏的丈夫给出了解释:
在新西兰也有不少这样的家庭,例如妻子拿学签过来读书,丈夫用伴侣工签找工作。或者是丈夫工签过来工作,妻子在家带娃顺便打些零工。
对于家庭个体的选择,我们表示尊重,只是不免会想, 如果平行宇宙里张敏没有生育,只是一路求学工作,会不会有另外一番人生?
又或者他的丈夫有能力开车工作,会不会让她的压力消减一些,起码能够在她生病时开车送她去医院,或是带孩子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妈妈。
但是我们如果怪她“恋爱脑”生了太多孩子,又何尝不是一种“厌女”,女性有追求生育、工作的权利。只是在一些不合理的家庭结构之下,她的自然选择,会成为压倒她的那根稻草。
文章中张敏的丈夫安慰孩子,“妈妈生病了,永远不回来了,爸爸就是妈妈”。
这种看起温暖的话语,又何尝不是一种权利剥夺,孩子心目中的妈妈,也许没有那么容易被轻易取代。
最近一部电影《深夜魔鬼秀》中的女主患的也是同样的癌症。剧中的女主,被想要取得事业成功的丈夫献祭给了邪教,最后找回男主复仇。
无论如何,张敏都无法醒来,医疗系统和家庭关系,是否让她失望了?她生命的最后关头又会怀念些什么?我们等不到答案。
无论怎样,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珍惜眼前人。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