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先生成大體老師 她頂住家族壓力…陪走「不平凡」的最後一程

慈济志工和医学生,以及无语良师的家属,一起送老师最后一程。记者赖昀岫/摄影

「你们不要害怕,他是好人,如果还活着,你们会喜欢他。」27年前,47岁的周女士安抚4名慈济大学三年级医学系学生,避免他们被手术台上先生的大体吓到。当时民风保守,社会对大体捐赠认识不多,但受慈济宣导影响,周女士顶住家族庞大压力,坚定捐出先生大体,让挚爱「这一生不平凡」。

周女士的先生杨健民,在50岁那年母亲节,忽然出现背痛、水肿、黄疸,无法起身,住院2个月确诊肝硬化,病情稍为好转出院后,除反复发烧、腹腔积水住院的时间,仍照常上班,冬至当天病情却急转直下,送入加护病房插管,她只能开始安排后事,她想起慈济曾宣导大体捐赠,决定让先生返家咽最后一口气,再捐出大体。

但这个决定让先生家族不解,每天疲劳轰炸说教,撂下「你种什么因,小孩得什么果」的狠话,直到证严法师开示、经历送灵典礼及追思会后,态度终于软化,日后也同意其他亲戚捐大体。

慈济大学解剖学科主任,同时也是模拟医学中心主任的曾国藩表示,传统华人文化讲求发肤受之父母、死要全尸,大体捐赠风气较欧美弱,导致大体数目不足,影响教学品质。

慈济1995年推动大体捐赠以来,开创国内遗体捐赠风气,不同于国外的大体老师,会被抹去姓名等资讯,只剩下「教具」的功能,在慈济的人文解剖养成教育下,这些大体捐赠者化身「无语良师」,用身体替学生上最后一堂课,医学生们在课程开始前,需要先到老师家中访问并写成故事。

曾国藩说,慈济的捐赠风气是从内部开始推动,女性签署捐赠同意书是男性2倍,不过签署捐赠只是认同,还要考虑家属意愿等,甚至签了再到最后能不能捐,又是另一回事,「都是机运跟缘分」,目前志愿捐赠数逾4万人,已捐赠数则为1286人,过去5年捐赠数量介于60至76人,因模拟手术一年使用64具,大体解剖12具,所以共会收到76具左右,超过也放不下。

证严法师是宗教家,对于大体捐赠这个议题,认为要让捐赠者与亲属,觉得这样是有意义的,所以要尽可能做到「亡者灵安、生者心安」,不收无主遗体,使用全新设备,并在大体启用前后,安排学生家访、介绍大体老师生平、与家属互动、启用典礼、着衣入殓、送灵仪式、感恩追思会、入龛典礼,吸引许多民众志愿指定捐给慈大,慈济希望藉教育改变社会风气,曾国藩表示,以模拟手术这点来看,是可以直接帮助医师成长的。

慈大老师们亲自带领团队、志工,24小时随时待命接收大体,没有所谓的下班时间,曾国藩建议他校可参考该模式,并给予务实的行政支持,如第一线人员每月获得2万元加给,老师投入劝募的心力列入教师评鉴;政府也可比照器捐推动大体捐赠及健保IC卡注记。

曾国藩直言,觉得满幸运的,不敢说很专业,但以一个学解剖的人来说,有机缘碰到这样的团体愿意付出、有这样的条件,让自己可以发挥,觉得人生还满有意思的,「虽然不方便跟人家炫耀,但觉得不输人家。」

棺木上的鲜花,象征学生对无语良师的感谢。记者赖昀岫/摄影

慈济大学的人文解剖养成教育,让大体捐赠者化身「无语良师」,用身体替学生上最后一堂课。记者赖昀岫/摄影

大体模拟手术结束后,会举办送灵仪式。记者赖昀岫/摄影

特殊手法处理的大体,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模拟手术状态。记者赖昀岫/摄影

慈济对大体捐赠的观念,都是从自身做起。记者赖昀岫/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