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养殖“门外汉”也能养好鱼

11月,初冬的午后,位于成都市郫都区东林村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因少了赏稻游人而显得格外宁静。“稻渔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促进‘稻渔双丰收’”项目(以下简称:稻渔项目)已在这里平稳落地。在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中,该项目获得了二等奖。  “现在,项目正在进行软件功能二期升级,新增了许多应用场景,简化了操作流程,使整个系统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成都金雅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稻渔项目总设计师苟万说,近期该项目还通过举办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与技术研讨会等方式,在全省普及推广。

把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

7月,苟万从朋友处获悉大赛消息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想验证我们的产品在全国是什么水平。”  报名后,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看到长江10年禁渔机遇的苟万团队选定了稻渔项目。  前期,苟万团队走进田间地头、寻访各领域专家,详细了解了传统水稻种植、水产养殖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最终结合以往的项目经验和现有技术,设计了由环境监测、自动控制、专家诊疗、标准化生产系统、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和大数据监测7部分组成的稻渔项目。  “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把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建立了标准化数字模型。这个模型是动态的,生产者按照模型执行,可以降低水产养殖的技术门槛,同时解决稻渔种养循环的技术问题。”谈到项目亮点,苟万自信地说,就算是养殖“门外汉”,根据模型也能养好鱼,“比如什么时候换水、投喂,喂什么、喂多少,系统都会根据模型自动推送到一线生产人员手机上,生产人员只需按照标准、操作视频进行操作即可。”

软件正在进行二期升级

回望整个参赛历程,从不懂水产到完成相关模型的搭建,苟万团队克服了很多挑战,走了一些弯路,但也收获满满。  苟万说,当初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没养过鱼,不懂水产。为了“搞懂水产”,团队无数次提出问题,再通过拜访调研省内水产养殖场、传统养殖户及水产专家等,一点点地摸索答案,了解一线生产者的想法和需求。  在项目方案设计过程中,苟万团队还与四川省农科院水产所、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比尔咨询等公司进行了大量沟通及调研,最终才总结出一套稻渔数字化循环种养的可行性方案。  苟万说,作品其实还有很多延伸,比如园区农耕体验、文旅融合、产品营销等,后期都会细化落地。  问及能否向其他数字乡村设计者分享一些方案设计经验时,苟万说:“不仅要钻研数字科学,还一定要深入到田间地头,感受和领会农业行业的痛点,才能帮助企业解决管理的问题,实现生产的降本增效,实现政府的有效监管。”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谭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