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面具”被玩坏!有人用来行窃,还能骗过刷脸支付?|第2眼

“人脸面具”这么“玄幻”的东西,以前感觉只会在电影和小说中出现,最近竟然有人真的用来干“狠活”,戴着“人脸面具”易容盗窃!

羊城晚报记者今天在部分社交平台上搜索“人脸面具”“仿真面具”等关键词,发现不少“换脸”视频均有着很高关注度。

这些“人脸面具”有多逼真?你的钱包有没有可能被坏人用假脸盗刷?“人脸面具”制售市场情况如何?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犯罪分子利用“人脸面具”易容已有多起典型案例

2024年3月6日凌晨2时许,上海闵行警方接到某小区多户居民报警称家中被盗,被盗物品价值10万余元。

警方调阅公共视频发现,前一晚有一名身着黑色外套、戴着口罩的老年男子进入过小区,但未发现他离开小区的画面。根据其他线索,警方发现有作案前科的男子通某具有重大作案嫌疑,但奇怪的是,资料显示通某仅40岁出头,与视频画面中的男子外貌特征完全不符。

警方将通某抓获后,通某交代,为了盗取财物,他特地从网上购买了老年硅胶影视面具进行“换脸”伪装,没想到机关算尽,民警还是第二天就找到了他。

“人脸面具”不仅能让犯罪嫌疑人从青年“变老年”,也能从老年“变青年”!

2023年10月12日7时许,河南省淅川县警方接到群众报警称所经营的门店被撬,近3万元现金被盗。接到报警后,民警迅速赶到现场进行处置,经调取门店视频,民警发现当日凌晨一名身着迷彩衣的男子在被害人店内实施了盗窃。

从视频中判断行窃者面庞圆润,影像年龄大约在30岁,民警随即调取现场及周边路段视频进行分析研判,发现一男子所驾老年代步车中,放有与嫌疑人行窃时一样的迷彩衣,但该男子脸庞较瘦,年龄在50岁左右,与盗窃现场视频中的嫌疑人体貌特征大相径庭。

2023年10月17日,经循线追踪,民警在西峡县吴某家中将其抓获,并在其家中缴获作案时所戴的“人脸面具”与其他作案工具以及赃物。

下面这个就是充满“科技与狠活儿”的“人脸面具”。

大量证据面前,吴某承认了入室盗窃的犯罪事实,并承认购买乳胶“人脸面具”伪装作案。

多地警方提醒,以“人脸面具”伪装成新面孔实施犯罪,正成为一些不法分子作案的新手法。

▍“换脸”视频在社交平台成“爆款”据称有假脸可骗过刷脸支付

7月2日,羊城晚报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以“人脸面具”“仿真面具”为关键词搜索,发现一些“换脸”视频已成爆款。

一些网友热评表示,感觉这种面具不仅可以用作影视道具、漫展cos等,还可以帮助因烧伤等毁容的人。

有的网友调侃:“获取马某的脸部模型,再做出来是不是就可以买买买了?”

更多网友表达了担忧:“这将给犯罪分子提供完美隐藏,太恐怖了。”“售卖请实名制,否则被坏人买了作案无法想象。”“假面具+AI换脸会是怎样?”

实际上,据部分博主此前介绍,确有假脸骗过了刷脸支付!

2023年8月23日,博主“荒蛋制造局”在B站发布了题为《10万元再现碟中谍人脸面具,攻击手机人脸识别系统》等系列视频,单期播放量均超过50万,第二期验证用人脸面具能否刷脸支付的视频,播放量更是超过100万。

“荒蛋制造局”主创布莱恩等人接受极目新闻采访时表示,他们用制作的人脸面具,解锁小米13pro、华为p60 pro等手机的锁屏和人脸支付,以及公司的门禁系统,更是在超市的刷脸支付机器上成功消费。他们前后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完成实验,并解锁成功。

法治日报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以“人皮面具”为关键词搜索发现,该词语已被系统屏蔽,显示“没有找到相关商品”。但更换关键词比如“硅胶面具”,就能看到不少商家,所售产品包括“面具成人全脸硅胶头套”“易容真人换脸皮人皮面具”“老年硅胶面具人脸全脸”等,价格在几元至几万元不等。

这些硅胶人脸面具类产品不但种类繁多,而且设计各异。一些商家推出明星面容仿真面罩,声称可以高度还原明星的面部特征,效果逼真;一些商家提供现有的模型头套,价格高达3000元;还有商家宣称可提供面具、头套“私人定制”服务,核心卖点即“超逼真”“仿真定制”,价格根据面具复杂度和精细度而定,约3000元至2.5万元,从下单到制作完成大约需要1个月时间。

上海某影视道具制作公司报价1.5万元,声称可以制作与本人相似的头套。“能还原本人的90%”,该公司老板称。

问及定制服务需要提供哪些信息时,有商家这样回应:“如果能找到3D扫描,就可以将电脑扫描尺寸发给我们。如果没有,就提供照片、头、五官的尺寸和360度人脸照片。”

这意味着,顾客只需提供照片,或通过3D扫描技术获取人脸图像和360度人脸照片,商家就能根据这些信息制作出一张人脸面具。

记者咨询了六家售卖此类面具的商家:是否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对方一致回复“不需要”,并且都没有询问记者购买面具的目的和用途。

▍如何防范“人脸面具”被用于非法目的?专家这样建议

厦门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副教授刘炯指出,“定制人脸面具这一行为,其合法性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取决于具体的用途和场景。”

他指出,在多数情况下,公众购买人脸面具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或特殊场合使用,但当这一行为被用于非法目的时,比如诈骗、侵犯他人隐私等,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这一业务视为全面非法,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介绍,如果人脸面具是模仿特定人的面部特征而制作,就可能属于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制作、使用、公开他人的肖像。此类面具的使用可能导致他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因此未经允许使用此类人脸面具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名誉权侵权的民事责任。

“电商平台经营者和商家不得侵犯消费者权益或违反市场管理规定,售卖人脸面具的行为如果对特定人的个人信息、肖像权等人格权构成侵害,或违反网络交易安全相关规定,则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对商家进行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孟强说。

他提出,如果售卖的人脸面具被用于非法目的,比如从事诈骗、盗窃身份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等犯罪活动,有可能属于参与或帮助实施犯罪行为的共犯,从而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人脸面具可能成为一个上下游犯罪的工具,上游负责收集人脸等生物信息,下游或涉及后续使用,比如用于诈骗、盗窃等,这样一来,商家的售卖行为突破了刑法的技术中立原则,可能构成提供犯罪工具的罪名。”刘炯建议,在定制人脸面具时,应当要求业务提供者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和用途审查。对于高度逼真的面具,应当在公安部门进行备案和审核。

(资料来源:法治日报、新闻夜航、极目新闻、新民晚报、齐鲁晚报、九派新闻、网友评论等)

文 记者 陈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