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部:文化繁荣,汇聚精神力量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百花齐放的文艺园地,共同营造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昂扬向上、多姿多彩的精神食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回顾“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建设,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百花齐放的文艺园地,共同营造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三五”时期,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日益健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昂扬向上、多姿多彩的精神食粮,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里过大年”“上元之夜”等活动精彩纷呈,给观众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在戈壁草原辗转跋涉,为当地农牧民送去欢声笑语;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扶贫”打开乡村发展新思路,老百姓过上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的幸福生活……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覆盖率超过95%;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60.0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4%。不断涌现的文化生活新方式,覆盖城乡的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网,早已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三五”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践证明,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严峻挑战。这场与病毒的较量,是物质的角力,也带来精神力量的激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诞生了一批感人至深、凝心聚力的优秀文艺作品。由此更能深刻理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有信心和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就一定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