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反狭隘
文 | 佘宗明
在中国,企业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任正非式的企业家,另一种则是非任正非式的企业家。
非任正非式的企业家,经典画像是:
在企业做大前,爱在办公室挂“海纳百川”“天道酬勤”的牌匾,造不出CPU但能对员工输出CPU。
在企业做大后,“出行必劳斯莱斯,出场必前呼后拥”,私人生活纪要随手一拍,就是一张究极奢华的“酒店客史记录表”。
任正非式的企业家,则往往难以名状,因为他们个性各异。
但他们有个共性特征就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俗称“有格局”。
在当下,“格局”两个字已经被用烂了,那些绣口一吐就是一个俄乌局势的路口大爷人均一个“格局爆炸”。
可格局大跟格局大,可以判若霄壤。
任正非是有真·格局的那种企业家。究其格局,也当得起“遥遥领先”4个字。
现在看,任正非的格局“成分表”里,最经典的配方是:不狭隘。
“我们不要排外,我们也经常探究苹果的产品为什么做得好,也能看到我们与苹果之间的差距。有一个老师是很幸福的,可以有学习的机会,有做比较的机会。如果从这些角度来说我是果粉呢,也不为过。”
若这话出自张三李四王五之口,那大概率会被扣上一顶帽子。
可当它是从任正非的口中说出时,那些人也只能是将扣帽子的躁动强行摁下。
毕竟,任正非掌舵下的华为,在国人心中是个很特殊的存在。能与之稍稍媲迹的,或许也只有比亚迪了。
2018年被美国制裁,是华为发展史上的节点性事件,也是华为形象的“封神”时刻。
在此之前,智能手机、5G是华为形象的认知切片。虽然顶着“科技创新领头羊”的名号,但华为的影响主要在于ICT(信息通信技术)圈和TMT(科技、媒体、通信)行业,辐射面仍不够“出圈”。
在那之后,华为立马有了“民族之光”的滤镜,5G、AI、鸿蒙系统、海思芯片、ADS2.0(智能驾驶系统)都成了它叠加的Buff。
在说到“技工贸VS贸工技”之争时,华为成了联想的对照物;在谈到企业老总的生活方式时,任正非成了许家印的反面镜像。
某种程度上,这场制裁在反向助攻中强化了华为在国人心中的“民族骄傲”心智。
华为光环护体之下自有其底气:总营收排不进中国企业500强Top10,研发投入连年位居No.1,多个发明专利数量同样位居第一,是它的隐形勋章。
而华为Mate60的发布,更是用“中国芯”“突破技术封锁”等关键词缀成的“王者归来”情节,吊打了那些龙傲天式爽文,强化了既有光环。
所以同是国货,花西子在为“占用过多公共资源”道歉时,成为公(注意)共(力)资源收割机的华为Mate60却能被奉为“争气机”。
不难预见,在科技战已成大国博弈前沿的形势下,华为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代表性企业,必将持续被推到最前沿。
随之而来的,是华为的社会形象跟“民族脊梁”叙事的绑定。
有意思的是,在舆论有意将华为Mate60跟苹果15的PK“上高度”时,任正非却给不少人泼上了冷水。
很多人希望他说的是“遥遥领先”,可他却在回答外国人士的提问时说苹果是华为的老师,还自称从某个角度看自己是果粉。
这就好比王传福说特斯拉是比亚迪的老师,自己也算是特斯拉拥趸。
任正非的这副谦虚姿态,跟他在2019年5月华为被制裁之后答记者问时的态度,几乎如出一辙——
“不论美国是敌是友,如果说我们不想死的话,就要向最优秀的人学习,即使人家反对我我也要向他学习,不然我怎么能先进呢!都应该向最优秀的人学习。华为生存下来的唯一措施,就是向一切先进的老师们学习,认真地向他们学习,我们将来才有继续前进的可能性。”
“狭隘的民族情感和民粹主义会导致我们落后。我们在这一点是完全持开放的态度。我们公司从上到下,这个20多万员工,你听不见一句反美的口号,大家还是认真在学美国东西哪个好,哪一点好。”
“目前对华为有两种情绪,一种是鲜明的爱国主义支持华为,一种是华为绑架了全社会的爱国情绪……我的家人也用苹果,不能狭隘地认为爱华为就要用华为手机,我制止他们瞎喊口号,不要煽动民族情绪。”
这要是雷军说的,你可能会感慨,他心里果然住了一个乔布斯。
但,这是任正非说的。背景还是华为被宣布制裁不久。
就凭这冷静到让人错愕的态度,说任正非的格局眼界高于99%的企业家都不为过。
任正非还是那个任正非。早在约20年前,任正非就曾对华为人表示:“只有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自尊心才是国际化,只有破除了狭隘的华为自豪感才是职业化,只有破除了狭隘的品牌意识才是成熟化。”
那时候,华为还在吮食全球化红利。当时的华为,在凭着“农村包围城市”策略站稳脚跟后,正开启“差异化的全球竞争战略”阶段,任正非说出这番话并不突兀。
可现在时代幕布早已切换成了“慢全球化”“逆全球化”,华为成了大拆解的最直接冲击对象。
在此情形下,任正非仍能将反狭隘的态度一以贯之,这确实不是那些习惯了“以牙还牙”话语的人能理解的。
“学习-成为-超越”的三步走策略中,迈出前面那步,才有后面两步,可现实中,嚷着“超越”的人太多,能端正“学习”态度的人太少。
任正非能够沉下来学习,已属难得,更别说他学习的对象还是某些人眼中的“非我族类”——头文字“美”的苹果。
先有了不狭隘的任正非,然后才有了今天的华为。
很多人在总结华为之所以成为华为的原因时,总是惯于归因为华为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却忽略了华为企业精神内核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开放。
2008年,任正非在华为某场内部讲话中就提到,“开放、妥协、灰度”是华为文化的精髓。
他说,“一个不开放的文化,就不会努力地吸收别人的优点,逐渐就会被边缘化,是没有出路的。一个不开放的组织,迟早也会成为一潭死水。我们无论在产品开发上,还是售后服务,供应管理、财务管理……都要开放地吸收别人的好东西,不要故步自封,不要过多地强调自我。”还说,“向一切人学习,应该是华为文化一个特色。华为开放就能永存,不开放就会昙花一现。”
在自主创新方面,他也有过阐述:“创新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同时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别人的优秀成果,而不是封闭起来的‘自主创新’。”
2012年,他又在座谈会上说:不要做狭隘的自主创新,而是全面开放,“不开放就是死亡”。
这显然跟部分人对自主创新的“自主=关门=单干”理解有别。
有些人可能会将华为的“备胎计划”(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跟开放对立起来,认为这是以自主创新应对不开放的产物。
华为的海思麒麟芯片跟鸿蒙系统,的确是自主创新的结果,可这也离不开放的支撑。
要是任正非没有足够开放的眼光,他恐怕不会早早地看到自己造“飞机发动机(芯片、操作系统)”的必要性,不会早在2012年就提出“我们现在做终端操作系统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如果他们突然断了我们的粮食,Android 系统不给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统也不给我用了,我们是不是就傻了?”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开放都是对不开放的降维打击——尽管不开放会带来更安全的幻觉。
2022年11月,任正非在跟多名国际专家对谈时就表示:脱离了美国供应商,华为也能生存下来。虽然华为已经可以自力更生,但还是要通过全球化分工协作,用来自各个公司的最好的零部件整合成最好的产品献给用户。“如果每个零部件都要自己做,不可能整合出最好的产品。我们现在用自己的零部件应对美国断供的危机,可能会活下来,但不能保障我们三五年以后还是最先进的、还是领先的,所以我们必须依托全球化的分工合作,才能做到持续领先。”
他将科技比喻为一座高山,而美国是山的顶峰,上面结了冰还会下雪,这些冰会变成水流到山下,变成灌溉用的资源,使得山下可以种庄稼。但现在美国给山顶围了个坝,他们希望一滴水都不流到山下,但假如山上的水不下来了,那么山脚下肯定会打井。他表示,华为已经打了不少井,可打井这个动作并不是华为想做的,假如山上的雪水能够继续流下来,华为也会继续用,但出于稳定生存的目的,华为还会继续打井。
任正非还曾抛出让许多人都为之惊讶的想法:华为愿意把自己的技术,包括完整的5G网络技术(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生产制造技术、网规网优、测试等整体解决方案),完全无保留地独家许可美国公司。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任正非的“开放观”,那也许就是:就算你不对我开放,我也要对你开放。
如今,任正非的格局早就跟华为基本法一块成了显学,很多卖课的已将其熬成了一大锅成功学鸡汤。
华为的“技工贸”路线,备胎计划,“全员持股”模式(后变为虚拟持股)和奋斗者协议,专家垂直循环机制,灰度管理法,底层研发容错性……都成了对任正非格局的注解。
循着华为发展史的合订本看去,要是没有任正非的格局,华为很难成为今日的华为。
在时下,说到华为,“余大嘴”余承东俨然已成其代言人。凭着在无线通讯和智能手机业务上的两次变不可能为可能——带头研发出GMS通信技术,砍掉手机贴牌业务发展自有品牌,余承东确实是当得起华为狂人的称号。
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任正非都会是华为灵魂人物中最灵魂的那位。
是任正非的格局,形塑了华为的气质,也为余承东口中的“遥遥领先”兜了底。
许多厂商羡慕华为人才多,这背后是任正非全球揽才的格局:早在2019年5月,华为在全世界就有26个研发能力中心,拥有在职的大神级数学家700多人、物理学家800多人、化学家120多人。9月4日,任正非又对内要求,建立自己的高端人才储备库,“要储备人才,不储备美元”。
许多企业羡慕华为的前沿科技攻坚能力,这背后是任正非重视基础科学的格局:他很早就预见了数学是基础的基础、未来的未来,他之前就说,“这30年,其实我们真正的突破是数学,手机、系统设备是以数学为中心。”后来又说, “修桥、修路、修房子,只要砸钱就行了,这个芯片砸钱不行的,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算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石油”,就验证了他的判断。
而任正非格局的支点,就是开放的眼光。
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曾总结: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格局之大,在中国企业界实属罕见,任正非的格局体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开放包容,尊重对手,不赶尽杀绝。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政府要对华为封杀的时候,依然会有那么多美国企业对美国政府展开游说,为华为说话。
第二,人类大同,挣钱不是唯一目的。华为的愿景是建立万物互联的世界,未来还会继续保持跟美国公司的正常贸易,大规模购买美国元器件,共同建设人类信息社会。
第三,自我修正,在实践中纠偏认识。任正非不仅喜欢自我批判,还喜欢接受对手的批判,甚至接受下属的批判。在心声社区上,如果有人骂得对,华为人力资源部就开始调查,再看看前三年他的业绩,业绩很好的话,就调到公司秘书处来,帮助处理一些具体问题,以此培训他、锻炼他,因为这样的人将来迟早要当领袖的。
第四,忧国忧民。任正非多次在采访中提到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
这不无溢美之嫌,但可以肯定的是,任正非的开放心态,让华为形成了能抵御熵增的开放有序稳定态——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普利高津说的“耗散结构”,进而避免了活力的“耗散”。
眼下,“遥遥领先”成了很多网民揶揄华为的梗。
揶揄归揶揄,事实就摆在那:至少就目前来说,任正非的格局,配得上“遥遥领先”4个字。
庄子说:故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以善者。
任正非就是“知求其所已知者”和“知非其所以善者”。
不狭隘的他,有着那代人身上难得的开阔。
还是某专栏作家概括得好: “任正非先生的格局之大,比华为的企业规模还要大一个量级。他的格局,厚植于普世价值, 足以映照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