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人收入越来越少,是制作委员会的锅吗?

爱玩网百万稿费活动投稿作者兔子山揉打糕,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几年关注日本动画人收入过低的新闻一直没停过,前段时间日本电视台NHK的一档节目今日焦点+》也把镜头对准了动画业界。节目中首先说到虽然日本动画最近几年的市值一直在增高,2016年也已经达到了两兆日元,不过动画人的收入却没有因此得到提高,而且工作强度还非常大。

日本所有行业的平均收入在333万日元,但是动画业却只有111万日元。不仅工资低工作时间还很长,大多数动画人一天需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一个月的休息日也不过四天。

节目特地请来了著名动画监督入江浩泰为观众解释其中的缘由,入江的看法大致有两点:首先,日本动画的制作费用太少,但是投资方对作品质量的要求却一再提高;第二,就算动画火了,动画的收益也没有返到动画制作人员手里,监督、剧本家可能会得到分成,但下面的动画人一点都得不到。

那为什么会出现“动画产值不断提高动画人待遇却不见起色”的情况呢?这一切就要从日本动画的制作委员制度开始说起。

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正是这个制作委员会制度拯救了日本动画业,但如今很多人都认为该制度影响了日本动画的继续发展。那么当年制作委员会制度是如何拯救日本动画业的?制作委员会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又为什么要说制作委员会影响了现在动画人的待遇呢?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了解日本动画制作委员会制度。

拯救日本动画业的制作委员会

维基百科记载,最早出现制作委员制度的深夜动画是1993年播出的《无责任舰长》。在此之前剧场版动画《风之谷》《阿基拉》也同样使用了该制度,但真正让制作委员会制度在日本业界普及的动画则是日后被奉为ACG神作的《EVA》。

1995年一位叫做月俊伦制片人找到了庵野秀明,说他需要一个动画企划。庵野秀明就把所在公司Gainax的两个企划《EVA》与《苍之URU》摆在了大月俊伦面前。在大月看来显然后者的制作费要比要比前者高许多,于是就选择了《EVA》。

不过当时并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投资《EVA》,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宫崎勤事件的影响依旧挥之不去,社会普遍对深夜TV动画带有偏见。还有一点则是因为Gainax之前的劣迹——在此之前Gainax几乎每一部动画都超预算,堪称无底洞,他在业内的名声可想而知。

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既然没有人愿意单独投资《EVA》,那么我们就建一个制作委员会,大家一起出钱风险共同承担,赚来的钱也按照比例分配,于是制作委员会“Project EVA”就顺利成立了。

此后的事情各位读者应该都比较了解。《EVA》成为了社会现象,时至今日《EVA》的各项周边收入已超过千亿日元。正是因为《EVA》的成功,才让制作委员会制度声名大噪最终成为了业内主流制度。随着制作委员会制作的普及,日本深夜动画产量逐年提高,也让日本动画业重新回到了黄金时代。

详解制作委员制度

那么到底何为制作委员会?制作委员会是由多家公司出资建立,动画的著作权以及全部资金均为制作委员会共有,收入则会根据出资公司的实际出资占比进行分配。关于该企划的一切活动都需要所有资方的一致同意才能进行。简单来说就是一起投资做动画,赚钱大家一起分。

制作委员运营模式

制作委员会的名字会出现在动画片头、片尾的最后,我们所看到的XXX制作委员会,或者制作然后紧跟一堆公司名,这两种情况都是本文所说的制作委员会。

战姬绝唱》:Project シンワォギアAXZ下的公司名字就是制作委员会的出资方

制作委员会的名字一般有两种叫法:第一种以动画名字命名,比如《三月的狮子》的“《三月的狮子》动画制作委员会”;而另一种则是与动画做一些联动,比如《冰菓》的“神山高校古典部OB会”。

也有很多动画不标示出资公司

那么制作委员会靠什么赚钱呢?在过去二十年里最大的收益点一直都是碟片。碟片的收入有部分会先进入碟片发售公司,剩下的再按照比例返给制作委员会的其他公司。过去的日本动画都是圆盘经济,碟片的销量直接决定了动画有无下一季。

但最近几年随着以中国哔哩哔哩、优酷,美国的Netflix为代表的国外资金涌入,让制作委员会回收资金有了更多的选项。网络放送方式的普及让最近几年日本动画的碟片销量整体下滑,不过国外资方的大量介入也弥补了近几年碟片销量下降所带来的损失。

《恶魔人》Netflix网络独播

也有一些公司并不是很在意制作委员会的收入,比如角川、Jump、英社等手上握有大量原作的公司。这类公司一般都是制作委员会的牵头人,最终目的就是借助动画为原作打广告。

集英社的漫画食戟之灵》,其动画第一季的碟片销量非常低,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动画还会出第二季甚至第三季。但《食戟之灵》漫画却借助动画打响了名号,《食戟之灵》2014年的销量是四百多万册,动画两季结束之后就飙升到了一千二百万册。

会投资动画的也并不局限于像集英社这种手握原作的公司。在制作委员会当中,有些公司参加制作委员会一方面是为了赚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拿走动画部分商品授权。所以在制作委员会中我们还会看到电视台、唱片公司、声优公司、光盘制造商、游戏公司、玩具公司等等各式各样的公司出现。

一般情况下制作委员会是按照出资比例进行排序

理论上只要公司有需求一个动画可以产生数百种的商品授权。这些公司在拿到动画的相关授权之后,就会利用自己的渠道推出商品以榨干动画的商业价值。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与动画相关的线下声优活动、手游、手办、CD等都是通过这种模式延伸出来的产物。

乐音舍:动画、电影音乐制作

制作委员会制度之所以会被普及,关键就在于这个制度能分散风险,还能借助每一家公司的长处。众所周知制作动画需要大量的资金,一集TV动画的制作费用大约在一千万日元至两千万日元之间,所以一部十三集的季番一般需要一到两个亿日元。

假设一家公司有一亿日元可以投资动画,那么这家公司就可以选择同时投资四五部动画。这样既分散了风险,也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只要投资的几部动画当中有一部火了,那么投资的资金也就赚回来了。

对于企划发起方来说这样也更便于拉投资,几千万和一两亿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还是差别巨大。比如说Jump打算将自己的漫画动画化,他就可以找其他的碟片制作发行公司、音乐公司、周边贩卖公司等进行合作。找其他公司合作既能节省投资,还能增加漫画在其他渠道的曝光率,何乐而不为呢?

可以说制作委员会制度非常适合日本动画的小投入模式。既分散了风险,资金又发挥了最大效益。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制作委员会当中的所有资金都会用于动画制作,还有用于宣传的费用。

对于动画公司的限制

既然这个制度对日本动画业如此受用,那为什么又要说它影响了动画人的生存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加入制作委员会的公司才能得到动画带来的收益,也就意味着如果动画公司不在制作委员会当中,那么该制作公司除了动画制作费以外几乎什么钱都赚不到,动画公司对于资方来说就是一个打工仔

本季由动画公司3HZ制作的《Princess Principal》制作委员会中没有3HZ

制作委员会只会将制作动画所需的经费拨给制作公司,动画制作完成播出之后动画公司的任务就结束了。之后我们看到的碟片、手办、周边、游戏、CD等等延伸产品一般都和动画制作公司无关。非常有可能出现动画红遍日本,动画公司还是一贫如洗的状况

不能进入制作委员会就意味着没有动画的著作权,也就无法拿到分红。而且现在的资方又对动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还是在制作费用没有上涨的情况下提出的要求。一方面自己费尽心思做出来的动画自己却享受不到利益,另一方面出资方还在不断要求提高动画的质量。

70年到05年咖啡都涨了4.8倍,动画的一张单价却只涨了2.25倍

制作费不见涨还分不到动画的收入,在这样的双重剥削之下,大部分动画公司也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根本没有能力积累资金进入制作委员会之中。动画公司拿不到钱,动画人的生机怎么可能会好?所以动画人平均收入过低,根源就是制作委员会制度割断了大部分动画公司获取动画利益的渠道。

动画人三谷高史在推特上发布的图片

当然也有一些动画制作公司能够出资进入制作委员会,但普遍都出资较少所以实际能赚到的钱也不多。真正能依靠制作委员会赚大钱的动画公司,基本上都是业内最顶尖的制作公司,如东映、日升等。

前段时间刚刚完结的《机动战士高达 铁血的孤儿》制作委员会构成就非常简单,只有日升和电视台MBS。日升之所以敢牵头制作委员会是因为他们的背后老板是全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娱乐公司之一万代,所以资金、人力、市场开发等都不是问题。

但这对于大部分没有背景和资金支持的动画公司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贸然投入大量资金进入制作委员会,一旦动画商业失败,以日本大部分动画公司脆弱的经济实力来说,破产的可能性非常大。

当然现在也有一部分生存状况较为良好的动画公司,在想方设法地为动画人提高待遇。比如P.A.WORKS就在管理流程上进行优化,然后把省出来的钱用来提高动画人的待遇。

去年P.A.WORKS新建的大楼

但这些做法都是在动画公司生存条件相对不错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根据日本动画2016产业报告显示,日本一共有622家动画公司,除去行业拔尖的二三十家公司,剩下公司的动画人的生存状况又要如何保证?

其实制作委员会制度好处还是非常多的,既可以分散投资压力又能让各家公司各取所需。只是如何让更多的动画公司能够分享到动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成为了目前卡在动画业界的一大难题。二十多年前先驱者们大胆使用制作委员制度让日本动画业得以高速发展,如今或许需要另一批的先驱者开创新的制度,去解决动画人的生存问题。

(文/在兔子山揉打糕 编辑/pp)

欢迎参加——爱玩网百万稿费征稿活动:当金牌作者,开本站专栏,领丰厚稿费,得专属周边!

游戏专栏投稿信箱:otaku@vip.163.com

欢迎关注爱玩APP【精选】板块,更多精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