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ETF生态圈?国泰基金梁杏:打破一个误区,着力八大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ETF生态圈的着力点、落脚点,核心还在于客户的‘真实需求’。流动性的提供只是桥梁,最终我们还是要通过提供流动性,来抵达客户配置和交易ETF的彼岸。”1月22日,在由深交所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ETF深观察——E起说·开放麦(2024系列投教)”活动开幕式大会上,国泰基金总经理助理、量化投资部总监梁杏表示。

在我国ETF市场规模增速领先、但首发数量下行的大背景下,持营正日益成为未来ETF业务的核心。过去五年来,我国ETF规模增速远高于公募基金整体的增速,其发行数量在2021年更是达到空前绝后的峰值。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成立非货ETF达到275只,是前一年的3倍有余。

不过2022年以来,随市面上行业和主题ETF的布局已较为充分,ETF首发数量也开始出现下行态势,大量ETF首发即将成为过去式。在权益和固收基金首发、私募基金首发、券结产品首发等业务之余,ETF持营也正作为首发业务的替代,受到的机构关切与日俱增。

这一背景下,梁杏从券商对保有业务的常见误区出发,和与会嘉宾分享了她所理解的“ETF生态圈”。

“首发和保有两方面工作,共同构成了ETF的‘生态圈’。”梁杏称。其中保有过程又可以拆解为流动性环节、配置环节和交易环节。提供流动性的核心主体是做市商和私募,配置和交易环节则有大量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参与。

在梁杏看来,做好保有又是打造ETF生态圈的本质,但当前许多券商对做大保有的重心仍有误解。

“很多券商来找基金公司谈合作的时候,会觉得只要有大量私募客户掌握在手里,就可以把ETF做起来。但这往往是大家在ETF业务认知上仍没有‘拉平’、没有‘对齐颗粒度’的地方。”梁杏表示,但殊不知,套利商、做市商在ETF生态中起到的更多是一种“桥梁作用”。

事实上,由于绝大多数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没有申购赎回的交易模块,做市商和套利模式在ETF生态圈中必不可少,对于券商来说,这类客户可以带来高周转和券源等资源的合作。然而若缺乏前端的客户需求,桥梁的存在也将失去意义。在申购赎回之余,唯有客户愿意进行长期配置或者阶段性交易,让做市商和流动性提供者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而非成为“虚假的繁荣”。

换言之,打造ETF生态圈的着力点、落脚点,最终应落到四个字——真实需求。

梁杏指出,ETF需求的构成、或ETF背后客户的构成,核心来源于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服务好既贡献规模又贡献流动性的个人客户,始终是国泰基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机构投资者,公司则会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型,去进行不同业务模式的合作、做好相应服务。

具体到实践中,梁杏还进一步就“券商如何做大ETF保有”提出了八大建议。

第一,是需要将ETF作为战略,克服短期ETF考核和长期考核之间的矛盾;第二,是为ETF业务设立专项考核;第三,是在ETF业务方面发起专项培训;第四,是做好系统等前期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第五,应让app在担任交易中心之余也成为内容中心;第六,是做好对外的宣传引流。第七,是充分结合投研支持;第八,则是要将投顾业务的发展作为着力点。

“当我们把所有事情都做到位的时候,天时地利的爆发一定会到来。”梁杏表示,机构应在合作过程中要相互去挑选有能力、有意愿的公司,挑选客户有需求的产品,做好ETF生态圈上的每个环节。

截至2023年年末,国泰基金共有55只非货ETF产品,规模达到1153亿,排名行业第四。在缺失大宽基的情况下,公司注重产品规模梯队建设,凭借数量众多的行业ETF脱颖而出,当前在行业主题领域以936亿的ETF规模居于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