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素养」?以「三头六臂」的编辑工作为例
●施典志,资深编辑、译者、社群经营者、讲师、自由部落客,曾任PC home杂志副总编辑、T客邦创办人、博客来总经理特助、Yahoo奇摩社群经理(无名小站、知识+、Flickr)、Rocket.cafe 火箭科技评论编辑总监,目前在ETtoday负责某神秘小计划。
108 课纲在今年上路,和过去非常不同的是,新课纲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然而任何的改变,都会有人不适应,108 课纲当然也不例外。
许多从旧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家长、老师,来不及理解什么是素养,所以我们就看到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在相关脸书社团之中:
▼许多家长、老师不清楚何谓「核心素养」?(图/翻摄自脸书)
素养是什么,能吃吗?
1.「素养」到底是什么?2.「素养」要怎么教?能补习吗?3.「素养」要如何评量?可以考得出来吗?
孩子长大之后,「素养」能不能用来当饭吃?
搜寻网路,可以找到一大堆关于「素养」的解释文,各路专家学者苦口婆心,用了许多解释,希望让大家理解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新课纲要强调素养;教育部也做了下面这支影片,试图简单说明什么是素养:
坦白讲,这支影片虽然每个字我都看得懂,但看完还是一知半解;很多专家学者写了不少文章,多半也比较从理论出发,来谈素养的重要,我并不认为这样就能让多数的家长理解、接受。
一件事要讲到让多数人很快能够理解,具体的例子是不可或缺的。大多数谈新课纲、谈素养的文章,如果能举一些具体的,大家看得到的例子来说明,或许会更具说服力。
其实从身边发生的一些变化,我们往往就能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未来社会可能的样子。
对未来社会的样貌有了想像,我们就可以倒推回来,设想在那样的社会中,孩子需要什么能力才能生存下去;这样就比较能具体推导出现在的教育应该如何改变。
我最熟悉的编辑工作,这二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科技和工具的进步,当代编辑工作的内容、需要的能力,和二十年前完全不同。这很适合用来说明,为什么新人类不能再用旧教法。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二十年间,编辑工作发生了什么变化吧。
编辑工作二十年来的变化
二十多年前,我刚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出版社写电脑书。
我因为是在电脑书出版社工作,当然手上的写作编辑工具,就是电脑;但那时还有很多出版界的前辈,仍然习惯纸笔写作。
当时的编辑工作的核心,就是处理文字,而且几乎只需要处理文字,所以出版社找编辑,中文系毕业生总是优先录取的对象,因为中文系出来的学生,理论上最懂文字。
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很多公司行号找编辑,不再优先考虑中文系毕业生;事实上很多用人主管,根本就不在乎你是什么背景出身的,甚至不一定需要大学毕业。只要你有本事,都有机会在这个时代冠上「编辑」职称。
这样的变化,并不是因为中文系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因为编辑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现在对编辑能力的要求,已经大大超越了过去,从单纯的处理文字,到几乎什么都得会。不信的话,各位可以去 104 等人力银行网站,搜寻编辑二字,看看各种编辑职缺要求的本职学能有多么复杂,即可略知一二。
▲当代的网路编辑,往往需要有「三头六臂」的能力。(示意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文字:各种各样的文字都要会处理
过去编辑处理的文字类型很单纯,不外乎内容、标题和文案,大概就这几种,但现在的编辑面对的文字类型,就变得非常多样。
现在对编辑在文字能力上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长篇文字要会处理(最好自己也能写),用在社群媒体上的一两百字短内容,也要能写能编,更不用说帮这些内容去想适用在不同场合的短标题,以及各种网路梗。
过去的编辑很少有机会碰到文字之外的内容,顶多是一些插图、照片,而且真正的图像工作,多半是美术编辑的事,文编只要出点意见即可。
现在的编辑,特别是网路媒体的编辑,就没办法双手一摊,把图像工作推给别人,全得自己来。不但要会找图、会拍照、会基本的修图技巧,最好还会拍片剪片,还得熟悉各种网路平台对视觉素材的不同要求。
过去第一线的编辑很少需要什么管理能力,把你的稿子做好就行了;唯一需要的管理能力,就是管好自己的工作节奏,同时也管好作者、管好外部文编美编,让他们不要拖稿、交来的稿子品质可用,不需一改再改就行。
现在的编辑,要管的事情可多了。例如社群编辑,除了内容之外,往往还要懂怎么运用有限的预算,做最多的事情;像是同时经营多个社群平台(需要各自不同的经营策略)、办理线上线下活动、搞定各种服务商、下网路广告、看各种报表,还得要写绩效追踪检讨报告,更要会提案。
如果出现了什么新技术、新服务,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老板一声令下,编辑还得在短时间内学会这些新玩意,马上找到应用在工作上的方法。
这些都考验着编辑的管理与资源调度能力,甚至学习能力。
三头六臂、什么都会的年轻人
▲数位原生世代从小就熟悉各种科技工具,有些人甚至还在念书时就已经是小网红。(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各位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当代的编辑,真的什么都得会,人一定很难找。真正的好编辑确实还是很难找,也要花很多心力培养,但能做编辑工作的年轻人其实很多。
我这些年来的征人经验,看到很多年轻编辑,真的三头六臂,什么都会。这些人是数位原生世代,从小熟悉各种科技工具,网路上各种新服务如数家珍,熟得不得了;有些人甚至还在念书时就已经是小网红。
所以上面列的这些专业技能,他们还没开始工作,其实都已经自己学会了,而且还厉害得很,直接拿到工作上来用,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这种老人都得向他们学习。
这就是科技和工具带来的变化。二十年来,科技工具的普及,使得各行各业对能力的要求发生巨变,而人的能力也因为科技工具的「赋能」,而变得更具弹性,更能胜任各种新的要求。
然而,把时间拉回到二十年前,当时有谁能够预见,二十年后的编辑工作,会变成现在这样?
108 课纲要培养的「素养」,目的是要培养能适应未来的孩子,但未来到底是什么?其实真的很难具体描述,任何人都讲不出未来一定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我们大概可以抓出几个一定会发生的大趋势:
1.人工智慧、机器人,会大量消灭重复性高、技能单一的工作;2.新的工作型态愈来愈「混搭」,需要整合更多样的知识和技能;3.新技术和新工具的进步,会让更多资源更容易调动,更容易为人所用;4.愈来愈多工作需要整合各种技能、使用各种新工具、调度各种资源。
过去的教育体系着重在培养单一技能,但人如果只会单一技能,往往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工作需求(例如上面讲的编辑工作),这种技能还很可能被人工智慧或机器人取代(ATM 和网路银行取代柜员、自动驾驶取代所有的职业驾驶工作)。
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必定是同时具备多种基本知识(哪怕再基本都没关系),并且能够很快学会、立即运用各种未知技能的人;有这样的基础,他们才有可能面对更加快速变化的挑战,调动各种我们现在无法想像也调动不了的资源。
也就是说,什么都会一点,有需求时能快速学习,快速取得并有效运用资源的人,会比只会单一技能的人,更能适应未来的社会。
「什么都会一点,而且愿意、能够快速学会新东西」,我觉得就是 108 课纲里讲的「素养」。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体系,如果能培养出对各种事物都有求知欲、愿意尝试并学习各种新事物、新工具、新技能的孩子,那么这样的孩子,就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各种未知挑战的素养。
用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词来翻译,其实就是「斜杠」二字。
现在「斜杠青年」能拿来写成一本畅销书,变成一种大家向往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因为多数人并不斜杠;但在不远的未来,所有人都得是斜杠青年才行。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旧教育、旧时代的产物,快速的变动让我们感到极端焦虑;这并不是大家的错,但我们还是有责任培养出能适应新时代的新生代。
家长和老师只要用对方法,让孩子多体验各种事物,培养孩子什么都想学一点的求知欲,以及学习运用各种新工具的开放心胸,这样孩子就可以具有新时代需要的基本核心素养,人人都能是斜杠青年。
热门推荐》
►108新课纲上路 下课后才是战场的开始!
►这个时代,为什么还要继续写部落格? ►看更多【施典志】专栏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施典志《Medium》。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