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娜小姐:父母不用教出更好的孩子 而是讓他看見真實的你
照片提供:赛娜小姐
34岁的赛娜小姐 Sienna ,看起来很年轻、状态很好,难以想像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最大的儿子Lowry今年即将上小学。她本人的声音轻柔,语气坚定,讲起孩子时眼神泛着光,仿佛那是她生命里最值得珍藏的光景。
赛娜的社群平台充满与孩子互动的日常,从一顿饭、一次对话,到孩子独立完成生活小事的瞬间,都展现了她对孩子深刻的理解与尊重。她所实践的蒙特梭利式教养,不只是一套育儿法,更是一种温柔的生活态度。
然而,赛娜在分享自己的育儿理念时,她也总能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把想法娓娓道来,传递一种「看见孩子本来样子」的眼光,不强势、不灌输,却让人愿意倾听与接受,让无数家长在她的文字与影像中,找到重新相信自己的力量。
打造亲子共融环境,让孩子从照顾自己中找到自信
赛娜的6岁儿子今年第一次用注音写母亲节卡片送给她,里面写道:「最喜欢和妈妈一起煮菜」。有在关注赛娜的IG的人,经常可以看到 Lowry 煮菜的身影,从清洗到料理一手包办,也会跟妹妹Mia一起榨蔬果汁、蒸馒头当早餐。很多人都很惊讶,怎么办到的?
赛娜家的客厅没有电视和沙发,大面积留白让孩子自在活动,玩具也整齐摆放在开放式柜子里,每个格子都有标签,引导孩子学会拿取与归位。甚至为孩子量身打造小厨房,摆上他们专用的碗及餐具,还有方便孩子洗手和洗水果的洗手台。设计出许多蒙式小角落。
「其实我一开始不知道蒙特梭利,起初是看了一份哈佛的研究,发现从小让孩子做家务,当他成年后不论心理发展更健全、事业发展也更有成就。」因此赛娜试着让当时才两岁多的儿子自己擦桌子、洗碗,意外发现他做得既开心又专注,让她萌生打造亲子共融生活空间的念头。后来接触蒙特梭利理念,她才明白:「原来让孩子照顾自己,就是教养的起点。小至练习擦嘴、脱袜,大至折衣服、打扫家里,孩子在一次次『我可以做到』的经验中,慢慢长出自信与责任感。」
但是,让孩子练习自理的过程中,大人要忍住不干预,等待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赛娜分享一个经验,一次大儿子自己倒水时洒出来,她忍住想出手帮忙的心,而是平静地问孩子:「水流出来了,怎么办呢?」结果儿子就自己去拿了抹布,把桌上的水擦干。这个看似简单的场景,背后却蕴含着巨大的转变。
她说:「那是我第一次有意识地强迫自己不要出手。却也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孩子有能力处理的,只是我们平常都太急着帮忙了。从那次之后,只要遇到类似的场景,儿子都能淡定的说:『我来、我可以处理』。」
伴孩子度过低潮,了解「原来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赛娜原本也是上班族,职场、家庭双头烧,每天下班回家育儿,等孩子睡了还得继续加班赶报告,日子过得很高压。在儿子四岁时才辞掉工作,全心育儿及经营自媒体。会有这样的改变,也有个重要转折。
那年,他们一家从厦门搬回台湾,当时幼儿园找得很匆忙,导致儿子Lowry有长达半年的不适应,他从原本爱笑、喜欢画画的孩子,变得很少笑容、脾气暴躁,对平常喜欢的画画也不再感兴趣,甚至邀请他一起做事还会说自己「做不到」、「没有能力」。这个转变对赛娜和先生来说是很大的冲击。
有天,赛娜与先生特别请假,让儿子回味独生子的感觉,他们带儿子去看飞机起落,这也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的活动。看了几架飞机起落后,赛娜问儿子:「你最近还好吗?」。儿子没有说什么,却突然转过来紧紧抱住她,问:「妈妈,你可以把我抱得很紧很紧吗?」说起这段回忆,赛娜眼眶湿润。「那一刻我觉得好难过,但也感觉当下好像解决了很多事情。」后来帮儿子转学到一个更适合他的环境。她认为儿子当时是需要被看见情绪,被接纳,而那个紧紧的拥抱提供了一种深刻的陪伴感。
在情绪爆炸的女儿身上,看到小时候的自己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赛娜也渐渐看见自己童年的影子。那些曾经被压抑、被忽略的情绪,透过孩子一点一滴地浮现出来。
她分享,二女儿Mia正处在秩序敏感期,情绪很满,曾在一次尿急,却因为太着急脱不下裤子而崩溃大哭,「当时我仿佛看到小时候的自己,那个把事情搞砸了、懊恼不已的自己。」所以赛娜选择蹲在Mia身边,轻轻拍着她的胸口说:「没事,妈妈在这里,没事。」Mia的情绪瞬间就冷静了下来。
赛娜坦言,自己的母亲在三代同堂的家中,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情绪不太稳定,使得她从小就很懂得读空气,总是在观察大人脸色,为了避免增加母亲发火的「燃料」,遇到事情都不会表达,用压抑自己去换取平静。直到长大后才发现,那是不健康的。
因为先生的引导,让她逐渐敢「说出」情绪与需求
压抑的个性,让她即使当了妈妈以后,也习惯隐忍情绪,「以前我总是忍、忍、忍,忍到不能再忍就会大爆炸,先生就会一脸莫名其妙,觉得为什么我之前都不说。」赛娜笑着说。
引导赛娜说出情绪与需求的,是她的先生。「先生是生长在一个有话直说、可以对妈妈生气的家庭,超级不可思议。他最常问我:『妳现在的怒气,1到10分有几分?』刚开始我觉得这问题很烦,生气就生气,哪还有什么分数?但后来我意识到,这对我厘清自己的状态和界线很有帮助。」
她才体悟到,原来很多事情只要愿意说出口就可以,撑不住时,向先生求助,并没有什么不好。因此夫妻两人长久下来,彼此建立了良好的默契,当一方情绪或体力无法负荷时,直接跟对方说:「我觉得我的能量快消耗完了」另一方就会自然地接手。
也因此,赛娜更重视孩子情绪的表达与接纳。她最常在孩子有情绪时,对他们说:「我们可以生气,可以难过,可以哭,但不要太久。」以及「我们可以生气,但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伤害别人。」这些简单却有力的句子,就像是孩子内心的指南针,引导他们学会辨识、承接、再调节自己的情绪,逐渐成为一种内在的稳定力量。赛娜感慨地说:「有时候我以为是在教孩子管理情绪,其实,是孩子让我重新学会理解自己。」
女儿的一句话,让她从迷失中找回自己
赛娜跟孩子相处,现在看起来游刃有余,但她也曾有蛮长一段迷失自我的时期。她成为母亲后,身份界线变得模糊,仿佛自己的存在价值,都建立在孩子的需求上。「我当时所有关注都在孩子身上,常常到哄孩子睡前,饭没吃、澡没洗。」她形容那种感觉就像「只能付出,不能拥有」。
一个觉醒的瞬间是,二女儿两岁多时,赛娜说:「妈妈切了一些苹果在桌上,你先吃。」结果女儿却看着赛娜说:「可是妈妈,你到现在都还没有吃东西。」听到这句话,赛娜才惊觉,「原来我没有好好照顾自己,孩子都看在眼里。」
从那之后,赛娜开始直接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状态:「妈妈现在有点累,先休息一下。」此外,她才发现孩子们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时哥哥姐姐会带最小的妹妹去玩,让她有休息的空间。
而今年二月开始,她给自己一个新的挑战:「每天为自己拍一张照片」,累积至访谈当天已经持续了100天。因为她发现有了孩子这些年,手机里几乎没有自己的独照,「我不想忘记自己长什么样子,也不想忘记自己是谁。」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却是她重新看见自己的温柔证明。(相关阅读:坚持全母奶却越来越不快乐,走过那段怎么看都没有光的日子,网红陈彦婷:唯有妈妈好好爱自己,孩子才会好)
陪伴孩子,也陪伴自己成长
成为母亲已经六年,赛娜认为,父母不是要教出一个「更好」的孩子,而是在孩子面前成为一个「更真实」的大人。「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会透过父母的生活方式学习如何生活。看见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界限是重要的练习。」
养育孩子不是要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而是愿意陪他们一起长大,等待他们。「这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父母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要看见自己,才能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赛娜最后说道。
延伸阅读:
乡下囡仔变身学霸,成台湾半导体业关键人物》史钦泰:童年这些事,影响我一生
当文艺少女变成公务员+三个男孩的妈》作家李夏苹:我希望孩子相信自己是被爱的,勇敢做自己
想考高分,读书不能只「用看的」!国英数社自各科名师亲授,这样复习最有效
文章授权转载自《未来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