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壮集-伦敦纪行
这股英伦崇拜的症头一度十分严重,乃至于我对任何挂上「英国」、「伦敦」名称的物品都产生购买欲望,连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伦敦糕」都买来尝。直到有回在大卖场里见着一对白人夫妻,操着标准的英伦腔,穿着短裤拖鞋买了成山洋芋片,当下的幻灭感恐怕不亚于日本女歌迷得知福山雅治婚讯时,自此之后我才能以比较正常的角度去想像那座城市。
大学时第一次来到这城市。第一印象是好贵,地铁一趟三镑,超市里冷冰冰的三明治一个四镑,穷学生单机票已耗掉八成预算,剩下盘缠只够住二十人一间的青年旅馆,自己煮面条配肉酱当晚餐,路程一小时内的景点必定用步行,遇到饮水机必将水壶装满,这样一个星期玩下来瘦了三公斤,算是旅行的额外收获。与想像中差不多,伦敦是个冰凉的城市,天空阴沉,下起雨来便是七月盛暑也要冻死人,街上人们即使不是西装革履也是衣着整齐,神色优雅但脚步匆忙,习惯以一种疏离的友善对待外国观光客的不素之问。
十余年后再访伦敦,很多地方变了,有些变化属于我个人(例如口袋里开始有几文臭钱),有些属于大环境(例如拜英国脱欧之赐,英镑跌至史上最低),有些变化不怎么理性(例如我的价值观已经被瑞士的超高物价扭曲,全世界已不存在会令我脱口而出「好贵」的城市),但伦敦本身无疑是变化最多的。如全身整容手术般,整座城市到处是工程,摄政街、牛津街开膛剖腹或属例行工事(高纬度地方得趁夏天修路),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摩天大楼却是全新景像。搭乘伦敦眼(London Eye)摩天轮到最高点,可以看见伦敦新的天际线是由泰晤士河两岸的摩天楼与其上的塔式起重机所组成,像一只只巨大的机械手臂,提拉起这座古老的城市。
和当地人闲聊(在英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用英文闲聊),有人说这是伦敦奥运刺激经济的成效,也有人说是亚洲热钱的炒作,但无论如何,伦敦正在翻新,它像个返老还童的小伙子,努力追上新兴城市的步伐。
伦敦人亦然,柯芬园、苏活区一带下午五点便被人潮淹没,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固有衣式讲究的英伦绅士,但更多是business casual穿着的上班族,延续百年传统下班先到pub喝一杯。这里的饮食不如法国精致,也没有法国那么多规则,餐厅全天候供餐(法国多数餐厅下午二点后到晚餐前不供餐),也不必在饭前苦读酒单,饭后还要苦恼甜点。Pret a Manger与Itsu之类的速食餐厅在市区到处可见,频繁程度直逼台北的便利商店,拿了就吃的三明治或寿司还是比较适合脚步匆忙的伦敦人,与遍布巴黎的街头咖啡形成明显的对比。
伦敦待了五天,依旧是个迷人的城市,对于英国公投脱欧,似乎也没那么惊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