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方雪梅:大院姓周

大院姓周

文/方雪梅

丙申四月,南去永州。作为旧游之地,我曾经在此看潇湘二水,寻柳子故迹,过黄叶古渡,谒舜帝陵寝,觅蘋岛文踪……永州之野,乃传统文化的沉积带,苍古的历史遗迹,一层层堆垒着,多不胜数。此次,我被朋友带了去涧岩头,去看那座有名的大院。

汽车出了永州城,沿潇水往双牌县方向前行。沿途远山近水,老村古屋,旷野疏林,让我心中的趋时怀古之情,交替升腾。路向右拐了一个弯后,远远地看到视线尽头的苍茫山水间,立着一堵堵黝黑的青砖墙和连绵的黑瓦屋;封火墙头接踵比肩的飞檐,仿佛巨鹰张开的阔翼。朋友说,这里是富家桥镇涧岩头村,前面就是永州最有名的明清建筑群——周家大院。

眼前的宅院群,大得触目,绵延四里地,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范围。六座呈北斗状分布的大宅,集纳了这样的数据,让人震撼:占地一百二十亩,总建筑面积四万五千平方米,有正屋、横屋一百八十多栋,大小房子一千三百多间,天井一百三十六个,巷道四十多条,游亭三十六座;其中有无数的祖屋、堂屋、正屋、厢房,跳马墙、龙头翘檐、木门石墩、龙凤浮雕,木刻花窗……这种庞大,这种精美,陈列在都庞岭的北麓,以永州古老的历史文化大幕为背景,显得那么理所当然。这片出现过理学鼻祖周敦颐,出现过书法大家怀素、何绍基的土地,再出现建筑艺术的异峰高岭,不足为奇。

明景泰年间(1450年),周敦颐的一队后人,来到这块“左青龙,右白虎,后朱雀,前玄武”的风水宝地,躬耕繁衍,开枝散叶,并且在面贤水、进水,倚凤凰山的地方,建起了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新院子、子岩府和“四大家院”六座气势雄阔的住宅。六百多年里,有二十七代周家人,在这里出生,在这里过活,又在这里归葬青山。

当然,就像所有的华屋大殿一样,这几座姓周的大院,也有一个显赫的背景支撑:周敦颐之后,清同治年间,周崇傅这个名字,继续光耀了这个门楣。他博学多才,居进士,出翰林,官至二品资政大夫。他的故居,是子岩府,也被人称为“翰林府第”,乃清光绪二十八年修建,是现存清式宅院的范本,也是我们此番观览的重点。大门两侧“翰林府第,濂溪家风”的对联,有一种来自仕宦与旧学的威仪,也清楚地表明此院与周敦颐的血脉牵连。转到大门照壁后,一眼看见前庭坪院正屋门楼。正屋高大气派,为周家长辈居室,两侧东西排列的横屋,是各房分支晚辈住所。这种安排,体现了以孝道为主旨的宗族辈分与尊长持幼秩序的严谨性。这种安排,在我走访过的旧院古宅里亦随处可见,晋中的乔家大院、山东的牟氏庄园、中原的康百万大宅……莫不如此。

如果说高官、巨贾、名士是无数中国大院的支柱,那传统的儒学思想与宗族向心力、凝聚力,就是大院支柱下的基石。它的坚硬如磐,正是由长幼尊卑秩序、族法族规、伦理道德、家风等铸造而成的。所有这些,又框定了华夏族群的历史造型。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大院祖堂屋神龛两侧的这幅木刻对联,正是这座老院子立世的准则。而今读来,可以看出这座大院,与中国旧的仕宦阶层的追求一样,是以儒家学说为绳墨的。在周家大院的一隅,有两座封闭的四合院,是周氏子弟求学的私塾。正堂为先生授业处,两侧厢房为学子温习功课的地方。耕读传家,受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周氏一脉,俊彦明贤层出:明天启年间,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户部尚书周希圣,其第九代孙周崇傅文武双全,为大清肱股之臣。他们是古代零陵最负盛名的读书人,亦影响到后世学子。“好个水口庙,打龙十三翘,进士扛龙头,拨贡擎尾稍,秀才只在中间跳”“秀才举人何处多,顶子出在涧岩头”这些民谣,道出了周家大院书香门第、人才济济的历史状貌。而眼前,这寂静的私塾旧院,乃中国几千年耕读文化绵延不断的历史见证。

此时,我在大院的天井、回廊、前庭后院穿行,看到有基建工人在修葺外墙、破窗。新粉刷的墙壁,新装上的木窗,与接纳了今天的春雨与旧时月光的老院子,形成一种对比。仿佛新旧日子在交替、碰撞;亦仿佛他们在修葺一种文化基因。

如今,旧时光打马走远了,带走了所有的辉煌、动荡,带走了功成、事败与忠奸君臣、英雄豪杰、流民草寇……唯这些大院老屋瓦楞上的月光还在,老墙青砖上的秋雨还在,石柱木梁上的汉字还在,匾额对联里的伦理风尚之魂还在……中国的大院古宅,就像长路上的驿站,给后世的文化考察者们,留下了一条条追寻的线索。

周家大院,堆垒着建筑美与史学美,似前人派遣来的信使。它告诉我们,一段旧时旧事,在历史的台阶上,静定地等待着今人的叩门声。(原载于2022年4月18日《永州日报》)

方雪梅,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出版诗集《结糖果的树》《疼痛的风》,散文集《伦敦玫瑰》《寂寞的香水》《谁在苍茫中》,报告文学集《时代微报告》,文艺评论集《闲品录》,作品见诸《中国作家》《人民日报》《青年文学》《诗刊》《芙蓉》等报刊,并被收入多种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