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會怎麼編《王冠》(下)女王「非御用編劇」,C for The Crown
宫廷影集的大受欢迎,虽然大大提升了英国王室的声量与国际能见度,但对于王族成员隐私与个人人生的残酷描绘,却也屡屡让《王冠》遭遇英国内廷的谴责与批评。 图/《王冠》剧照
在《王冠》出现之前,英国皇室早已是各国媒体追逐的焦点。以女王为主角的纪录片或电影并不是没有,然而《王冠》的讨论热度已经超越既有作品,成为全球观众趋之若骛的热门影集。串流服务平台的兴起,当然是原因之一:在新冠肺炎的疫情影响之下,全球封城和居家避疫的人口大增,连带地也让串流服务的观众人数增加,根据富比世的报导,在2020年的前3个月,网飞便增加了1,500万新订户,4到6月增加1,000万户,为公司开办以来的高峰。
其次,王朝故事本身的张力,也是戏剧票房保证。2020年推出的第四季,描绘1980年代的英国,除了有皇室新成员黛安娜,还有英国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柴契尔夫人,两人的话题性十足,几可说是票房保证。在影集播出之前,看到预告片中,饰演黛妃的演员Emma Corrin那与戴妃本人,还有Gillian Anderson神似铁娘子的扮相,就足以吸引观众的好奇心。
▎上篇:《莎士比亚会怎么编《王冠》(上)英国古今宫廷剧,C for The Crown》
▎上篇:
制作团队没轻易浪费这些好题材,不惜成本地重制剧中人的重要服装:如剧中新娘们的礼服,和各种仪式场景。由于无从进入白金汉宫搭景拍摄,剧组必须另寻场地搭设摄影棚,光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婚礼,在剧中这个九分钟的段落,便花费五天时间拍摄。更别提星光熠熠的巨星阵容,在选角和酬劳上也必然所费不赀,根据估计,目前推出的四季共四十集,总成本应在两亿六千万美金之谱($260m),也使其名列电影史上制作费最高的影集之一。
2020年推出的第四季注重描绘80年代的英国政治文化事件、以及当时皇室内外改变,包括新成员黛安娜,还有英国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柴契尔夫人。其中饰演黛妃的Emma Corrin、还有Gillian Anderson神似铁娘子的扮相,就足以吸引观众的好奇心。 图/《王冠》剧照
根据估计,目前推出的四季共四十集,总成本应在两亿六千万美金之谱($260m),也使其名列电影史上制作费最高的影集之一。 图/《王冠》剧照
而黛安娜王妃于1981年与查尔斯王子成婚之后,其魅力更前所未有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全球化的媒体浪潮中成为时尚的领导者。而后,触礁的婚姻和外遇,甚至造成她身亡的悲剧车祸,更是一整个世代的大事。亦步亦趋的媒体创造了她的高人气,以及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小报对于她人生与婚姻的众多揣测也没少过。
2006年,《王冠》的编剧Peter Morgan便以黛妃意外身亡后,各界的第一时间反应,与女王的心情转折为内容,创作电影《黛妃与女皇》,获得许多奖项肯定。饰演女王的Helen Mirren因为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甚至女王本人还邀请她到白金汉宫晚餐,却因为Mirren即使尽其所能,仍无法从好莱坞拍片的行程中排开时间,最终仍得拒绝来自皇室的邀请。
在黛安娜的车祸发生时,面对公众排山倒海而来的悲伤,皇室避居苏格兰的巴摩拉城堡中,迟迟没有公开露面,最终引发媒体的质疑,此一状况也成为了《黛妃与女皇》的故事背景;但电影中,紧张描绘了皇室与时任首相布莱尔间的张力互动,其实并非原本的剧本设定。
Peter Morgan在2013年的文章中回忆:原本制片和导演不希望将布莱尔的角色放入片中,认为这样会让作品偏向「新闻」而非「电影」。但Morgan仅写了三十五页便觉得无以为继,宣布放弃。尽管泄气,觉得自己未能发挥好题材,Morgan最终仍因为还是想再写写看自己的灵感版本——就算最后作品不能面世也无所谓——这次他决定将布莱尔的角色插入,剧本行云流水一发不可收拾,仅花了三周便大功告成。
回忆这段历程,Morgan在自述中说,他发现第一次写作时的卡关原因,在于第一版剧本将布莱尔排除在外,不只是排除一个人的角色,也排除了一个关键意义——「君王与民选最高官员的关系。」——女王与首相不只是两个活生生的人,同时代表着英国宪法和政治的骨干。
这也为他日后创作《朝觐》埋下引子。
「我们的女王在哪里?她的旗帜在哪里?」、「向我们展示你的关怀!」黛安娜王妃的车祸悲剧是英国一整个世代的大事,当时女王未在第一时间露面哀悼,且白金汉宫未降半旗,遭外界批评冷漠无情。 图/美联社
早在2006年,《王冠》编剧Peter Morgan便曾以黛妃意外身亡,创作电影《黛妃与女皇》。当时饰演女王的Helen Mirren也以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甚至女王本人还邀请她到白金汉宫晚餐,最后却因Mirren无法排出时间而婉拒。 图/《黛妃与女皇》剧照
图/美联社:图为1997年跟在黛安娜王妃灵柩后的查尔斯王子(右起)、哈利王子、黛安娜王妃的弟弟查尔斯、威廉王子以及菲利普亲王。当时只有16岁的威廉王子认为害死母亲的凶手是媒体,所以原本拒绝参与媒体也会大阵仗出席的葬礼;唯在菲利普亲王的安慰与鼓励下,忍痛出席。据悉,当时菲利普亲王告诉他:「I'll walk if you walk」。也因为姐姐黛安娜的离世,弟弟查尔斯也从此和王室闹翻。 图/美联社
尽管Morgan之后还创作其他以历史故事为主题的作品,如2008年的《美人心机》(The Other Boleyn Girl),但他对于温莎皇室的兴趣依然不减。而2013年,他便以首相和女王每周的「朝觐」为题(The Audience),创作同名舞台剧。
按照政治惯例,首相与女王的例行朝觐并无他人在场,内容并不做纪录也绝不外流,因此除了他们两人之外,旁人无从得知究竟他们谈了什么。依照英国宪政惯例,君王对于政治必须保持中立,仅在必要时提供建议或警告。既是秘密,对于「他们究竟谈了什么」的猜测,便也让剧作家有大展身手的机会。《朝觐》由曾经在《黛妃与女皇》中饰演女王的海伦米伦(Helen Mirren)饰演,从邱吉尔一路演到大卫卡麦隆,上演的途中还遇上柴契尔夫人逝世,剧组也特别在演出时向她致敬。
现今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经是英国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在2022年,女王即将欢庆即位70周年。70年来,英国在她的统治之下,历经了战后的巨变,甚或是近年的脱欧公投及疫情,对许多英国人而言,他们一生也就只有这么一位君主。见证过祖父母坚定守护王室体制的决心,以及伯父退位的轩然大波,她对于王室体制在当代民主社会的存续,也格外谨慎。相较于她的子女甚至孙辈,女王几乎没有公开受访甚至表达情绪的纪录。「永不抱怨,永不解释」(Never Complain, Never Explain)也是她一贯奉行的原则。
英国在女王的70年统治之下,历经了战后的巨变,甚或是近年的脱欧公投及疫情。对许多英国人而言,他们一生也就只有这么一位君主。图为2019年Boris Johnson在白金汉宫与女王会面,正式被任命为英国首相。 图/路透社
在国家历经动荡之时,领导者维持冷静不慌乱,的确是让人安心的特质。然而,对于民众来说,或许也想认识皇室「身而为人」的那面,毕竟他们的出身和生活与常人是如此不同。在21世纪,王室体制已经日渐稀少,王子公主的生活是否如童话故事结尾,「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可是,在剧作家使用「创作自由」来揣测王室成员的私生活时,如何拿捏真实与创作的界线,确实是个大哉问。特别是,《王冠》当中还描绘了皇室重要成员的婚外情、中年危机等内容。无论是无名小卒还是名流,即使这些事情上了社会新闻或是小报,时间久了,若非刻意挖掘,总是会被人遗忘。可若当事人仍在世,过去种种仍一再被人提起,个中闷气,大概也不是特别好受,也有皇室成员的亲近好友评论剧中人物的描绘过于扁平,尤其是在查尔斯、黛安娜和卡蜜拉的三角关系,认为:
「这简直拿好莱坞的预算来挑衅。」
(This is trolling with a Hollywood budget.)
这也不禁让人好奇,紧紧跟随着温莎王朝一举一动的编剧Peter Morgan,到底是拥戴皇室的「保皇派」(royalist),还是希望王室走入历史的「共和派」(republican)?极少受访的Peter Morgan,一次在纽约时报的访问中指出,自己本来是共和派,然而对于女王了解愈多,他愈觉得自己是个保皇派。
该如何拿捏真实与创作的界线是个大哉问,尤其《王冠》当中还描绘了皇室重要成员的婚外情。图为1981年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的结婚之日。 图/美联社
《王冠》虽有一定历史考究,但该如何在剧中描述成员私生活并非易事。皇室成员的亲近好友就评论剧中人物的描绘过于扁平,尤其是查尔斯、黛安娜和卡蜜拉的三角关系。图左为1975年查尔斯王子、卡米拉与她的丈夫一起从新伦敦剧院离开。而图右为1980年,黛安娜王妃与卡米拉从赛马场离开。 图/美联社
图左为第四季第九集,查尔斯37岁生日时,黛妃为给丈夫惊喜,特意与歌剧院舞者表演一段Billy Joel的《Uptown Girl》歌舞,然而事后却让王子相当难堪。看似突如其来的剧情,史实上也确有所本,改编自黛安娜王妃安排此段舞蹈给查尔斯当圣诞礼物。当年的共舞舞者Wayne Sleep更回忆,黛妃为此秘密彩排了数周。 图/美联社
2015年,Peter Morgan因为对英国戏剧的贡献,政府提名他受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Morgan尽管拍摄过皇室的题材,却从未去过白金汉宫,第一次去,就是接受皇室赠勋。
授勋时,由查尔斯王子代表女王颁赠勋章,回忆起与王储的相遇,Morgan表示:在授勋过程中,王室成员都会与受奖者聊点天,查尔斯知道他是个剧作家,说:「写剧本很不容易吧?」Morgan有点不解,查尔斯又说:
「我常认为,重要的不是你在剧本写了什么,而是你没写什么。」
(“I tend to think it’s not what you leave in but what you leave out that’s most important.”)
查尔斯此言一贯地有着英国式的模棱两可。
2015年,查尔斯王子替女王颁赠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给Peter Morgan。 图/美联社
1969年7月1日,在北威尔斯的卡纳芬城堡(Caernarfon Castle)举行册封典礼,查尔斯被册封为威尔斯亲王。图左为影集、右为历史照片。 图/《王冠》剧照
究竟,剧作家要选择放什么进剧本?而又不放什么?在《纽约时报》对Peter Morgan的专访中,研究团队成员提到他们的工作方式:每周,研究团队会聚在一起讨论剧本,以及手上得到的资料,从新闻剪报、当事人访谈的逐字稿,来协助制作剧情中想要重现的重大事件。剧组的研究主持人Annie Sulzberger表示:
而对于剧情中虚构的情节,如《王冠》第四季中,蒙巴顿伯爵在出海前写信给查尔斯王子,浑然不知接下来的杀机——这段剧情纯粹是Peter Morgan为了戏剧张力而想像出来的。他在受访时表示:他相信这虚构的故事,也与蒙巴顿的态度一致;蒙巴顿在查尔斯选择黛安娜为妻的决定上具有关键角色,而Morgan选择在剧情中用写信的方式,来呈现这件事。最终,如何处理剧中人的互动,仍旧掌握在编剧手上。
平心而论,《王冠》确实提高了许多观众对于英国王室和战后历史的兴趣,在仪式或重要事件的考据上也的确下足功夫。无论在演员的演技或是剧本铺陈上,皆受诸多大奖的肯定。一出广受欢迎的影剧作品,是否真有扭曲一整个世代的历史观的危险,在各种媒体资讯横流的时代,恐怕还是未定之数。打开网飞,关于温莎王朝和黛安娜的纪录片亦任君挑选,更别提网路上各种剧情和真相的核实文章。只是,史实与虚构之间那条微妙的平衡,终究还是需要观众自己的判断。
左起为编剧Peter Morgan、女王演员Olivia Colman、柴契尔夫人演员Gillian Anderson。 图/吉莲.安德森的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