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猪拔毛的经济学

(图/本报系资料照)

提起「杀猪拔毛」,老一辈想到的可能是很多老荣民身上的文字刺青「杀朱拔毛」,那是在国共内战的氛围下,用谐音表达出对于朱德与毛泽东的敌视。(1930年代,朱德在中共党内的排名是在毛泽东之前)。后来两岸融冰,老荣民可以回家探亲,那些刺青还曾经造成不少困扰。

年轻人理解的杀猪拔毛,从文字来看来理解,当然不会错,确实就是杀了猪、要拔毛,但是背后其实大有玄机。

杀猪当然要拔毛,这是因为猪毛难以下口。有句名言说:「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映的其实是杀猪拔毛的进行程序。猪只屠宰之后,再用滚水烫过,方便进行初步除毛,这时猪只早就已经死透了,当然不怕开水烫,烫死猪的目的就是方便拔毛。

但是拔毛可不是那么简单而已,其中还牵涉武器经济学。这是因为猪鬃是清理炮筒的重要材料,一度更是辉煌的产业。

猪只全身都有毛,但猪鬃只是猪颈背部生长的刚毛,以前可以拿来制作牙刷、鞋刷、梳子等各种生活用品。早在清朝后期,中国大陆的猪鬃加工制品就出口世界各地。1920年代,更出现了号称「猪鬃大王」的古耕虞,独占中国对美国的猪鬃出口。

台湾也曾经有猪鬃加工产业,当时多数的屠宰场用开水烫过死猪之后,猪毛都当成废弃物直接随着污水流入排水沟。但是就有头脑动得快的商人,从污水中捞取猪毛,挑出猪鬃,用手工方式清洗分类,再按照猪鬃的长短,分类贩售给加工厂。

猪鬃的捞取与分类贩售,是一门辛苦的工作。一来,早期猪只屠宰厂的规模多数不大,?落的猪毛猪鬃也少,搜集的小业者必须召集工人到处去赶场,每到一地,先找简陋工寮,可住也可动工。二来,传统猪只的屠宰,内脏与血尽出、屎尿齐下,怵目惊心;等滚水一烫,猪毛猪鬃脱落,一同落入沟渠,再流入排水沟,工人在沟渠与排水沟捞取的过程,必然充满恶臭,清洗后的捆绑成束,则要靠工人用双手绑紧,甚至用牙齿去咬紧绑绳,以免猪鬃掉落。有些工人为了赶工太过认真,后来竟因此而牙齿松脱,必须戴假牙,得不偿失,但是那时懊悔也来不及了。

1980年代,中国大陆猪鬃加工产业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崛起,再集中大量出口,猪鬃因此被称为「软黄金」、「黑金」。

在此同时,台湾的猪鬃加工产业则因为利润有限,渐渐消失,在台湾已经绝迹大概40年了。从此以后,台湾屠宰厂的猪毛猪鬃,绝大多数就当成垃圾处理,初期是清洁队,后来由废弃物清理公司处理,养猪协会也会收集当成肥料。

尼龙产品出现之后,猪鬃的功能被取代,如今只有炮筒刷子、高级梳子等还是使用猪鬃,但规模远远不如以往,多数地方的养猪场都已经没人收集猪鬃了。

(作者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教授、历史小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