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猴子的一生爆紅原因? 她「年輕世代被低薪摧殘」:37K不亂花也屬偏低收入

「山道猴子的一生」爆红,引发热烈讨论。图/取自「Eric Duan」YouTube频道

【撰文・刘燕婷】

近日,「山道猴」的舆论能量来势汹汹。

话题出自YouTube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主角是位喜爱机车、热衷经营IG,却财务状况堪忧的年轻人,其日常花费多仰赖亲友接济、超商收入,却在虚荣心作祟下屡屡过度消费,先是不顾沉重学贷与卡债,逞强购买二手重机,接着又甘愿充当提款机,资助女友购车改车,结果不仅人财两失还债台高筑,随后的感情挫折、友情破裂、网红事业不顺,更让主角愤而质问世界:「为什么大家都针对我啊!」最终带着满腔怒意,主角在一次山路狂飙中意外身亡。

从主题来看,《山道猴子的一生》描述了生命堕落以至无可救药的过程,令人想到2006年的电影《花样奇缘》(台译《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陆译《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而主角沉迷改车、飙车的设定,更让人想到《蛇信与舌环》中,身处社会边缘却迷恋人体改造的年轻人们。

当然,从画面构图、叙事结构来看,此片并非品质精良的大制作,主角人设也并不讨喜,其困境多源于自己的一意孤行,悲惨结局也可谓是咎由自取,却依旧引发台湾舆论共鸣。截至今日,《山道猴子的一生》已突破700万人次观看,热度更是超越此前的「芭比海默」(Barbenheimer)话题,讨论方向也从阶级瓶颈、低薪工作,逐渐延伸至迷失青年、两性相处、借贷问题、理财观念等领域。

其中,低薪与阶级的讨论热度明显最高,尤其台湾时值2024大选前夕,部分泛蓝(国民党)媒体人便以《山道猴子的一生》为话题,抨击民进党执政下的民不聊生、通胀高涨,让影片意外多了政治热度。而从现实视角来看,影片呈现的虽是极端案例,仍让许多台湾青年、职场人士心有戚戚,因为低薪与阶级瓶颈,确是大部分人面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被低薪生活摧残年轻世代

从角色设定来看,《山道猴子的一生》主角任职超商,月薪37,000元新台币,即便没有后续的胡乱消费,在台湾也属偏低收入。

根据台湾的行政院主计总处8月公布的「6月工业及服务业薪资统计结果」,台湾全时受雇员工(不含外国籍与部分工时员工)的经常性薪资平均为4万8,032元新台币,月减0.14%,年增2.47%;奖金及加班费等非经常性薪资为8,471元,合计后的总薪资平均为5万3,900元,年增2.00%。但前述2个数据让不少民众跌破眼镜,直呼「看来是我拉低了数字」、「是不是把郭台铭的收入也一起计入」。

而舆情沸腾并非没有现实基础,因为不是所有行业都能达到5万3,900元的水准。细看前述调查的各行各业平均结果,收入较高的是金融及保险业、出版影音制作传播及资通讯服务业,两者的经常性薪资分别为6万6,587元、6万5,450元;接下来相对居中的是制造业,平均为4万3,103元,其中电子零组件制造业平均5万3,652元,是相对亮眼的收入;最后较低的分别有住宿及餐饮业3万4,275元、其他服务业(含美容美发按摩等)3万5,210元。

而前述数据,如果再加上地域、时间、年龄维度,便更能聚焦台湾年轻世代的生活压力。

首先观察台湾不同地域的消费水平,根据台湾主计总处发布的2021年「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支出」,全台平均数字是2万3,513元,最高的是台北市3万2,305元,最低的是南投县1万7,579元。换句话说,一位从事餐饮业、服务业的底层青年,在台北市与南投县的生活可谓天差地别,前者或许还需要兼职其他工作才能勉强温饱,后者则或许可以存上存款。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乡镇找到谋生机会,否则就不会有大批年轻人为了生活离乡背井、成为「北漂族」,渴求大城市提供更多工作与生存空间,并为此承受高物价与高房价的长期折磨。

接着再看时间维度,根据台湾主计总处发布的2011年「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支出」,全台的平均数字是1万8,465元,最高的是台北市2万5,321元,最低的是台东县1万3,339元,与前述的2021年数据相比,可以发现全台物价与消费水平10年之间成长不少,名目薪资当然也会连带上升。但最致命的是,将通胀纳入计算后,便会暴露实质薪资早已负成长的窘境:根据主计总处最新2年资料,2021年的全年实质经常性薪资年减0.04%,2022年更是年减0.15%,为近十年最大减幅,足见薪资成长早已跟不上通胀,也难怪许多民众会感叹「都在穷忙」。

但就像引发争议的「5万3,900元」平均月薪水准,所谓「穷忙」感叹,也不是人人会有,而是存在阶级之分。以2021年台湾主计总处数据为例,全台受雇员工的全年总薪资(含经常性与奖金等非经常性薪资)的中位数为50.6万元,但其中有高达68.31%受雇员工的全年收入未达平均总薪资,比例创下历史新高,足见台湾的贫富差距与高低薪结构分化。

再聚焦以「山道猴」为缩影的年轻世代,虽不是所有人都在超商工作、只领37,000元,但普遍的高工时与低薪环境,已严重加剧了年轻世代的「穷忙」感受。2023年5月,国民党智库国政基金会便发布报告,表示台湾的实质薪资成长几乎是0,工时却是全世界第4高,已成「过劳之岛」;且35岁以下受雇者的平均月薪不到4万元,再加上通胀、租金上涨等冲击,想要储蓄根本难上加难,39岁以下的劳工平均年存款更是只有12.4万元,创下5年以来新低。

综合上述数据可以发现,台湾主计总处所谓「5万3,900元」的平均月薪水准,对与「山道猴」同龄的多数年轻人来说,其实相当遥远。

小确幸其实带着沉闷

当然,「山道猴」之所以债台高筑,更多是虚荣心作祟导致了过度消费。

放眼真实世界,并非所有台湾年轻人都身负卡债还随意挥霍、入不敷出,甚至冒险非法信贷;多数为生活拼搏的台湾人,其实都极力维系与「山道猴」截然不同的生命精神:克制物欲,即便薪资待遇不高、职场不如意,仍十分珍惜生活中的「小确幸」。

在港台社会,「小确幸」的概念相当畅行。这一用词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兰格汉斯岛的午后》,原意是自我节制、达成一定规范后,才能获得的微小幸福,正如原文所述,「抽屉里塞满了叠整卷好的干净内裤,不正是人生中小而确实的幸福之一吗?」

只是这一用词在挪移至港台后发生了变化,开始被解释成「沉重生活中,微小而平凡的幸福」,消费场域尤其常见,例如超商优惠券、网路团购折扣、购物金回馈等,几乎都会被商家包装为「小确幸」;政府的减税措施、普发现金6,000元,也会被宣传为民众的「小确幸」。

从上述使用来看,「小确幸」被大量用在「省钱」相关话题上,并逐渐成为召唤职场青年、节俭中产的重要标语。但也正因如此,原本村上春树笔下的自律升华再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被生活重担所迫,只能锱铢必较、期待折扣与优惠的苦中作乐,虽说惜福朴实,却也着实沉闷压抑。

而或许就是这般社会氛围,让不是「山道猴」的多数台湾人,愿意同情自我堕落、无药可救的主角。看着「山道猴」在超商苦上大夜班、只能吃报废食品,许多年轻人想起了超时加班、只能三餐依赖超商,却依旧存不了多少钱的自己;看着「山道猴」困于阶级,没能得到更好的生命指引,只能一路走向毁灭,许多观众感叹起自己或身旁周遭的「误入歧途」。

但除了同情与嗟叹,「山道猴」还牵动观众不可言说的两种幽微情绪:优越与羡慕,其背后原因当然不离阶级与挥霍。

优越直接来自「山道猴」的悲惨结局,毕竟为生活奔波的台湾人,多数不会放任自己的生命失控至此,「山道猴」的一路堕落,反倒给了观众「至少我没有众叛亲离、去借非法信贷」的自我安慰,并让面对生活惯于卑微的观众重拾优越意识。

但看着「山道猴」近乎原始的表达自己、追求欲望不留余地,习惯压抑的观众又不免羡慕,毕竟多数人都不敢卡债缠身还大胆玩重机、入不敷出还想以金钱绑住物质女友、冲动借贷而不认真考虑后续成本,「山道猴」近乎单纯的堕落,何尝不是部份人潜意识里,集反骨返古、童性兽性于一体的自由投射?

只是回归现实,不论《山道猴子的一生》累积多少观看、牵引出了多少复杂情感,同情共鸣也好、哀叹鄙视也罢,这部影片都拯救不了为生活奔波的辛苦世代,充其量只能在触发鄙视后修补尊严、在引发共鸣后安抚痛苦,让大家面对生活继续苦中作乐,毕竟台湾的不景气与薪资负成长根源,是面临发展瓶颈的产业结构,而这一困境短期难解。在可见未来内,低薪炼狱与阶级瓶颈,都会是台湾无法革除的残忍现实。

到头来,看似与「小确幸」相反的「山道猴」,其真实作用或许就是成为多数人的「小确幸」,再是唤醒部分「山道猴」,让其学着重视「小确幸」。

作者:刘燕婷

本文透过「方格子直送」计划合作转载,原文:解析山道猴子的一生︱如果台湾小确幸美好,「山道猴」就不会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