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阎锡山故居墓园捐赠台北市府
当激情的尘埃逐渐消散之后,人们逐渐能看到较为清晰的历史面貌,而历史人物也终能获得较公允的历史评价。本月23日,在民国史扮演重角色的阎锡山先生的台湾故居和墓园,在他逝世50周年之际,由阎伯川先生纪念会代表家属捐赠给台北市政府,未来将由文化局接手进行专业修复及古迹再利用。
23日的捐赠仪式中,文建会文资总处主任王寿来也以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理事长身分出席。王寿来的父亲曾任阎锡山部属,他特别感谢台北市文化局全力协助克服种种行政上的困难,使得私有资产成为公有的古迹得到更完善的文化资产保存。
去年大陆《南方人物周刊》也曾制作专题报导,回顾了「山西王」阎锡山的一生,虽然仍不乏「共产史观」角度下的臧否,却也在字里行间,对阎锡山的若干行径给予肯定。包括阎锡山在山西掌权38年的政绩。
该刊引述美国1930年的《时代》杂志报导,描述阎锡山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尽管置身各军阀的包围中,而且1930年代的山西西南地区存在粮食短缺等困境,但阎锡山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在当时的中国,阎统治下的山西人民最为富裕,因而使他显得出类拔萃。阎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防御部队、维持秩序的员警,发展优良的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
阎锡山原先在1929年被汪精卫在北京拱为「中央政府主席」,中原大战战败后辞职,归顺蒋介石,此后协助抗战,曾与共产档八路军连手在太原战役中痛击日军。他于台湾的故居「种能洞」形制模仿山西冬暖夏凉的窑洞,座落在居高临下俯视淡水河口与台北盆地之防风山坡上,以石材建造,保存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