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00万豪宅放着不住,抢着陪读当保姆…这届妈妈是多想不开啊?!
在之前的文章中,家长君曾说过现在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送进顶尖名校可谓是煞费苦心,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高薪职位和在国内优渥的条件,出国成为一位陪读妈妈,而这份付出背后是逃不掉的“煮饭、打扫、带娃”死循环,毕竟现如今,国外的生活条件真的不比国内香了。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信号:mikizhou520
不知道造了什么孽,要跟着小孩出国陪读。
之前我还笑朋友爱自虐——
放着上海2000万的房子不住,百万的豪车不开,保姆司机的360度无死角服务不要,为了小孩上学跑到香港(地区)…
几万块租维港豪宅,三居不到100平;买了辆小破二手中古车(没买车是考虑香港只是跳板也待不了太久)基本也开不到,生活半径最多到超市菜场…
没请菲佣只有小时工,因为租的鸽子笼改造不出带卫生间的工人房,所以阔太要亲自下厨做羹汤;没有司机,每天自己接送小孩上下学、去辅导班…
生活一地鸡毛。
水葱般的手指和猫眼美甲早不属于她,天天洗碗刷锅手皮都开始泡发。恨得她吐槽说此刻只想回国,脑子进水了才选择跑到香港(地区)陪小孩读书。
当时我还劝她为母则刚,为了小孩的将来,且忍一忍吧。
但没想到我跑出国带娃深度体验了一把,立刻就和这位朋友共情了,外出陪读生活真不是一般人能忍得下去的…
尤其是从国内出发,孤身带娃海外陪读的妈妈。
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我觉得是:国外的生活条件真的不比国内香了。
虽然我们总在吐槽北上广的空气差、天天塞车,向往蓝天白云绿草坪,但出国之后发现这些都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生活单调,要啥没啥…
有钱人都活不出有钱的感觉,唯一炫富的机会只有买船。
就拿纽村重镇奥克兰来说,四大银行ANZ、BNZ、ASB和Westpac,三大洋人超市Pak'nSave、Countdown和New World,两个华人超市,太平和大华,后者还在关店看起来很衰弱…
超市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家,再贵也顶多是五分之一的差价。也有小店面,但说超市那太抬举了,他们更像乡镇便利店。
纽村两大家居店品牌,一个运动大超市类似迪卡侬,折扣店farms经常红点,里面的衣服并不便宜,款式还都是国内阿姨们的喜好,一甩纱巾就想到了我婆婆广场舞团的照片,能打一个激灵…
店铺品牌少到,电视台上的广告都很乏味,翻来覆去就只有几个,我至今都不知道电视台是怎么活下来的。
有一家日用品店叫Panda,打开的感觉像极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塑料盆子摞在地上,就差配个扩音喇叭反复播放“今日特价,全场5刀”就有了内味儿…
有生活智慧的老华人们一样在群里疯狂团购,扫荡特价饺子和馄饨。有一次我也试着入乡随俗去买一盒饺子,结果货柜上早已空空如也。
不说国外人民素质很高,不会囤抢食物吗?真实的情况是,捡便宜的心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它都一样。
因为国外物价真的很贵啊!
来纽村前我见了蹲移民监的朋友,想了解下新西兰过冬需要准备什么。她跟我说带上电饭锅、烧水壶;床上三件套、绒毯电热毯,一人至少两套睡衣…
对了,文具也要多带,箱子尽量塞满,临行前还发消息让我在京东下单一个切肉机,她说这东西新西兰没有,但真的香。
她还亲身示范,拖着我去miniso买了双拖鞋,准备带回新西兰。
我看着那双质朴的拖鞋沉默了,觉得这姐妹儿是不是有点儿夸张?新西兰怎么说也是个发达国家,怎么中国朋友一回国,感觉就像在逃荒?
我用房租测算过,奥克兰一周700-800刀左右,四周3000刀左右,折合人民币不到14000,住的是独栋house,和朋友在西二旗租一百多的平层差不多钱,哪里看出来贵了?
到了奥克兰就被打脸,随便点个肯德基就要200多块,达美乐也不是经常能吃得起,马来西亚的叻沙新加坡也不过50多块人民币而已,奥克兰竟然买出了29块刀,120块人民币的刺客价格…
问题是,也并没有多好吃啊。
快餐店不提供番茄酱,一开始我还不明就里地问店员,后来去了超市才知道,西红柿冬天9.99刀/公斤是最低价…
所以冬天没人请客吃番茄炒蛋,一盘不加蛋都要50块的成本,比西冷牛排还贵。
所以中老年华人热衷卧底超市团购群,能抢到8刀2袋的饺子,骄傲得如同拿下了奥运冠军。
生活便利就更不能跟国内比了…
国内各种外卖凌晨都能送货上门,奥克兰也有外卖,但送的成本比菜贵。不要问,要问就是人工贵。
所以房东太太经常笑说,蓝领开宝马奔驰,白领开的都是日本车。
请保姆请不起,只能自己下厨做羹汤。陪读妈妈的生活很容易就变成了两点一线连轴转:煮饭、打扫、带娃的死循环。
生活已经如此煎熬,住又住得比国内憋仄,2000多刀住两个巴掌大的小房间。如果没点爱好,没有朋友聊天,再和房东住客的生活习惯上有摩擦,心理很容易崩掉…
之前见过不少陪读妈妈,国内呼风唤雨,赴美陪抑郁成疾…
所谓融入海外,就是一个伪命题。你只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玻璃瓶,到处碰壁。
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发展太快,北上广的生活水平已经比肩全球,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可以引起奢侈品行业的震荡;但国外如新西兰,跟20年前并没有太大差别——
童话里的小房子和旷野农场,对于早已经跑遍全球见过世面的中国人来说,已经没有了惊奇感;
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碎渣机,对拥有智能家电,语音开关窗帘和电视的我们来说,落后科技不堪一提…
慕强出国难免要失望的。国外教育理念的确领先,让很多家庭前赴后继;但生活上我们对大多国家和地区都属于降维打击…
两者失衡造成的参差感,并不是每个送小孩出国的奶油层父母都可以接受。
各个国内有钱有地位,有房产傍身,出国当保姆兼职司机,只图一个小孩连工作都找不到的名校学历?就算哈耶普也值不当吧。
但是,国内教育真的太卷了,爹妈看不到小孩的出路,都想走出围城去看看…
我也带着这个目标,体验着陪读的酸甜苦辣咸。
说真的,纽村的教育真的很适合孩子做温室脱敏。想到这里我端正了心态:
把陪读当隐士修行,把困难和问题当试炼,中年重启人生,为了下一代奋斗,万事皆能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