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全球城市」 李鸿源倡两岸绿色基建合作
▲2019沪台研讨会,李鸿源介绍台湾地方治水方案。(图/记者陈政录摄)
随全球气候变迁加剧、都市化发展快速,新型态城市建设成为两岸热门议题,台北和上海更每年举办双城论坛互通有无。在今天(5日)上午一场于上海举行的论坛上,前内政部长、台大土木工程教授李鸿源指出,两岸可在绿色基础建设、「海绵城市」打造上互鉴合作,以应对城市发展时的极端气候挑战。
李鸿源指出,1997年他参与台北防洪系统建设,是当时全球最好的洪水预报系统之一,但资金投入大,且当前极端气候加剧,面对台风、瞬间暴雨,超过最大承受度仍有淹水可能,因此为了让城市与地球生态共存,应靠更多「非工程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
▲去年台北上海双城论坛时,上海方面曾到内湖大沟溪生态治水园区取经。(图/记者陈政录摄)
他举现阶段台北、云林、嘉义等地防洪工程、解决土地低于海平面时的经验为例,与其广建传统地下水道,不如增加绿色建设,包括缓冲区、湿地、浮岛,并在水道加强节流防污、清水供给、环境营造等,增加自主的调节能力,作到「不发生大规模水灾,最多是短暂淹水」的程度,以免除冗长的灾后重建之苦。
事实上,去年台北上海双城论坛,时任上海常务副市长周波,就曾在访台时赴内湖大沟溪生态治水园区等参观,上海在今年推行城市全面「垃圾分类」时,也借镜台北经验。
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在同一场论坛上表示,两岸城市发展各有所长,台北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文创产业和科创、生态环保上一直走在前列,因此在上海推进2035城市建设时,希望增进两岸的交流,截长补短。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唐子来指出,应对经济全球化,大陆主要城市像北京、上海的发展全球都很关心,也导致「全球城市」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唐子来。(图/记者陈政录摄)
他提到,全球城市的建设,不仅止于经济影响力、还包括科技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并结合体制、人力、环境、物质资本等四个「能力维度」,才能增强全方位的竞争优势。因此以他为例,曾在马英九任职台北市长时期,就参与过沪台的交流,且上海也将推动在今年7月1日,全市全面垃圾分类,致力提升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
「2019沪台研讨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举办,上海台办、上海东亚研究所协办,5日于上海大厦开幕,聚焦「创新、人文、生态」等领域,邀请两岸产、官、学界代表与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