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武建力: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和比例

腾讯新闻《一线》

特约作者 | 祝玉婷

编辑 | 刘鹏

10月18日至20日,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信任和信心——共商金融开放合作 共享经济稳定发展” 。

在主题为“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全球发展与中国机遇”的分论坛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党组成员武建力表示,养老金是典型的长期资金,它的规模积累可以带动居民消费扩大内需。

“充足的养老长期资金供给,通过投资私募股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获取长期稳定且具有吸引力的回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武建力表示。

他提出,养老金的规模积累也有利于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繁荣稳定。

全国社保基金的实践表明,长期资金持股周期长、交易频率低,能够弱化短期情绪和投机行为对市场的扰动。

同时,他也阐述了我国养老财富储备的积累规模现状,他认为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包含一二三支柱在内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但总体来讲,与满足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

他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差距:

首先,第一支柱储备积累规模与潜在支出需求还有差距。“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基金坚持全覆盖、保基本,目前广义的口径约10万亿人民币,规模相对较小。例如以储备基金规模占养老金支出的比例衡量,全国社保基金仅够支付养老基金7个月左右的支出。以养老金规模占GDP的比重衡量,目前全国社保基金规模占GDP的比重约为2%左右。广义第一支柱养老金规模,也就是刚才讲的10万亿的规模,也占GDP的比重不到10%。上述指标与OECD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

第二个方面,第二和第三支柱发展不够完善。武建力认为,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实现了市场化运营,但企业年金覆盖面存在过窄的问题。“与第一支柱相比,当前企业年金覆盖人数只相当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6%左右,而职业年金目前的覆盖也比较窄。”武建力进一步分析,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金于2022年正式落地,初期的规模发展目前也比较缓慢。

第三个方面,通过养老基金持有股权资产比例较低。“养老储备转化为财富效应的前提是股市上涨带来的居民养老资产的大幅增值,继而明显提高居民的整体财富水平。”武建力表示。

他同样列举了相关数据:目前我国养老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仅占了10%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约30%到50%的水平,反映出养老金对权益市场的参与度不足。

谈及未来发展建议,武建力认为应多措并举壮大各支柱养老金储备规模,提高养老金长期投资收益水平。“建议加快推动各类养老金管理机构建立长周期的考核机制,以三到五年的维度来进行绩效评估和考核激励,让长期资金理念能够真正落地。这样不仅可以使市场中的长期资金真正做到长期化,还可以引导更多的长期资金进入到市场里来。”

他同样具体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一是从本金角度,强化养老财富储备的基石底座。通过彩票公益金、罚没资金、划转国资等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建立和完善基金动用回补机制。

“同时大力发展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养老金,优化参与制度,适度放宽企业参与门槛,进一步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养老金计划。研究打通第二、第三支柱衔接机制,实现联动发展,提高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金覆盖范围,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他说。

二是从收益角度提高养老金的积累速度。

数据显示,2023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超过7.8万亿,其中委托社保基金管理的规模约1.8万亿,其余将近6万亿的规模结存在地方,以投资银行存款和国债为主,年化收益率不足2%。而社保基金受托运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了5%。这其中3个百分点的差距,对应尚未委托社保基金管理的6万亿结余,每年产生约1800亿的收益差。

他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的规模和比例,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整体收益率。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各支柱养老金的投资政策,扩大养老金投资工具范围,放宽投资比例限制,让各类养老金在分散风险的基础上提高长期投资收益水平。

三是从期限角度,强化养老金的风险承受能力。

“以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之所以能够在长期取得较好投资收益,就在于资金期限长、风险承受能力强,从而能够忽略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并且可以利用市场短期的波动进行逆向操作来获取超额收益。”武建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