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王文心:接納不同時間變化,讓地景與人相遇

作为景观设计师,经常得面对不同空间尺度的案子,有的大如跨区域的河川水岸,处理的是环境物候与整体生态空间;抑或小如住宅里的迷你阳台,观照的是人与植物间的亲密尺度。不论大小,我喜欢撷取最初相遇的感受,并依照它们所处环境脉络中思索提问。

我尝试在个体与整体的时空里来回阅读,希望透过这样的理解,呈现花园本身样貌,接纳不同时间变化,它们是自由且自在的;也因此我期待这样的花园能够与人们直接沟通,它有着亲密感,能为人带来放松与平静,即便很多时刻只是无所思、无所想的盯着它们看。

王文心|从农业化学走到地景,毕业于英国雪菲尔大学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并于Gustafson Porter + Bowman担任景观设计师,参与多项国际景观设设计案。回台后成立工作室,从事环境艺术创作及地景设计,作品探讨地景与时间的循环关系,希望透过揭示环境本质,带到人与自然交织共生的场域。

我在英国工作时的老板Kathryn Gustafson,她对环境的细腻思考,影响我对于空间环境与尺度的敏感性。印象深刻有一回讨论「水的表情」,她的双手在空中来回比划,并打出不同情景下各式水的节奏,提醒我们水的表情不仅是颜色、质地,亦是不同速度与声音的组合体,让我对于设计与感官体验有更深层体会。

艺术家创造的花园更令我着迷——莫内位于法国吉维尼的花园,不同季节与时刻的光影,植物们也依时序变化,每次造访我都驻足许久,艺术家描绘的风景与我当下看到的样貌,在脑中不停堆叠与对话;导演贾曼(Derek Jarman)在他生命的尽头前,在英国肯特郡的海岸边,把一个位于核电厂与老灯塔旁,长年面对强劲海风与烈日直击,看似荒凉贫瘠,也常常寸草不生的卵石滩,利用适合的植物、漂流木、石头和锈铁等,创造出一座花园。艺术家透过他们的感知、生命经验与阳光植物土壤,打造了最独特的景观,为我们带来美好的体验。

王文心景观作品

#01 野花园 / 台北 / 2021

台北植物园的野花园展设计,以台湾北部七十多种原生植物为主角,诉求多样性,试图创造最接近植物自然生长环境的花园。野花园发起人伍淑惠带着团队前往野外观察,但植物在野外和人为环境中长成情况可能截然不同,这种不确定性让野花园有着高度的实验性。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感受植物的动态变化与蕴含的美感经验——例如台湾蒲公英只有上午会开花、午后会闭合,如果都是下午造访,也许根本不会发现它们存在,花园的每一刻都如此不同。

#02 档案花园 / 马祖 / 2023

马祖时有强风、岩石裸露,植物仅能生长于岩缝与土层较厚之处,面对严苛环境所展现的生存方式,是作品的主要概念。在南竿的梅石区,从扰动既有水泥地面开始,堆砌安排破碎后不规则的混凝土块,让植物依照生长特性配置在裂缝与间缝中。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透过现地实际操作与植物一同经验滨海环境,展览在最热的时节开始,于最冷的寒风中结束,植物随着时间生长,与当地产生共振、沟通,也看见生命的形式。展后植物供民众认养 ,延续它们的生活。

03 No.24 花园 / 台北 / 2022

前年底,我认养一处工作室附近的闲置空地,期望将之整理成充满多样性且依时序变化的花园。当手伸进土壤开始照料时才体会每个细节,如水、病虫害与植物之间的消长,过程中失败的与不知道的远比成果来的多。不过当看到种下的山马茶、冬青等渐渐茁状,油点草与野牡丹藤很喜欢那块地;每年都会在附近筑巢的白头翁,筑巢的材料从红色塑胶绳转为枯枝与棉絮,今年则是枯枝与其他自然物的合体,这些小小转变,让我们好像还有能量面对未知的难题。

开心生长的油点草。

(由左至右)2022至2024年白头翁筑巢景象的转变。

图片提供:王文心

责任编辑:林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