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风险减量管理可作为创新型的增值服务,成为保险机构核心竞争力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许爽 广州报道

作为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风险减量服务逐渐被行业所重视。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参与”,保险业的角色正从“损失补偿者”向“风险管理者”转变。

近年来,各地保险业正将风险减量管理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从倡导风险减量服务理念、构建风险减量服务体系、加强风险减量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推进行业风险减量管理高质量发展。例如近日,广东保险业制定全国首个车险大灾行业互认指引。在面临车险重大灾害情况下,广东(不含深圳)财险机构将采取“分片包干”等形式,科学统筹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协同参与灾害防御、施救、查勘、定损等互认工作,全面提升车险重大灾害事故防灾减灾救灾服务水平。

风险减量管理对于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哪些内涵?保险业如何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上有所作为?围绕上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郭金龙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

郭金龙表示,风险减量管理的发展就是保险业社会管理功能提升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当前保险市场化改革背景下,风险减量管理可以作为创新型的增值服务和商业模式,成为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风险减量管理可成为保险机构核心竞争力之一

南方财经:风险减量管理作为保险风险管理功能的重要一环,对于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而言,有哪些重要含义?

郭金龙:“风险减量”是典型的保险业“派生职能”。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风险减量管理对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客户服务、提升盈利、稳健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风险减量管理可以作为创新型的增值服务和商业模式,成为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回顾保险发展史,风险减量服务对于保险业并不是新概念,我们可以追溯到保险起源和基础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的风险预防手段。保险天然就具有控制损失成本的动机和激励,会借助其合同设计和专业能力,激励并帮助客户降低风险、规避损失,这就是所谓的风险“减量”。

特别是随着21世纪“移动互联”“互联网+”等新业态的普及和技术、数据经验的不断积累,各保险公司基于风险发生及传导机理的理解开展系统性研究,进一步运用数字化技术探索实践,对风险链条的关键环节进行积极干预,实现风险减量服务向更为深入、专业、精细的方向发展。

南方财经:提升风险减量管理能力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何内涵?

郭金龙:传统的保险产品服务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风险等量管理”模式,客户通过保险实现风险的转移,但从宏观的角度而言,风险总量并没有减少。

现代保险具有经济保障、金融和社会管理三大属性,三者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其中,社会管理功能是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之后产生的一项重要功能。

风险减量管理的发展就是保险业社会管理功能提升的重要体现。风险减量管理通过对于风险的集合,以及专门和专业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了保险的风险管理特征,从总量上降低社会风险的暴露及其成本,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对于社会来说,风险减量管理将极大地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改善风险状况,减少经济损失以及提升国民风险意识和社会风险保障水平。

风险减量管理推动保险机构突破传统边界

南方财经:近几年是大灾较多的年份,使得不少财险机构综合成本率承压,也让更多保险公司的关注重点从“补偿等量”向“风险减量”转变。当前,我国保险业在大灾风险减量服务的发展如何?

郭金龙: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显示,受天气、气候和水文有关的危险因素影响,2023年亚洲是世界上灾害最多发的地区。

同时,我国经济生产和群众生活面临极端灾害不断刷新极值、灾害影响区域边界扩大、多灾种叠加等多重挑战,例如在2023年,云南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冬春连旱,史上登陆福建省第二强的台风“杜苏芮”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台风“海葵”创粤港澳多地降水新纪录,12月强寒流创多地低温与积雪新纪录等。

在此过程中,发挥着经济“减震器”、社会“稳定器”作用的保险业也在理赔端承受巨大考验。因此,加大在风险减量管理领域的投入已成为保险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之一。从规模来看,2022年我国保险业涉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赔付约635.52亿元,投入防灾减灾资金约2.34亿元;而在2023年,保险业涉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赔付约252.59亿元,投入防灾减灾资金约6.61亿元,投入防灾减灾人力约11.31万人次。

从结构来看,大型保险机构有更多条件运用保险科技手段创新产品服务,从而领衔风险减量管理变革。例如,人保财险首创“风险减量实验室”,建立“保险+科技+服务”安责险风险管理模式;太保财险建设风险数据大脑,依托 GIS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覆盖国内全境的多灾因风险地图;国寿财险自主建设了“安心防”智慧防灾防损云平台等。

南方财经:风险减量管理颠覆了保险服务少互动、低粘性的特征,对于保险机构事前风险勘察、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等环节提出更高要求。保险业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郭金龙:传统的保险风险管理属于财务型风险管理,保险机构被动接受客观存在的风险总量,然后在全社会分担风险。而风险减量管理推动保险公司突破传统边界,跨界延伸至控制型风险管理领域。

这其中就涉及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一整套管理能力体系,要求保险公司不再是被动理赔人,更是驱动风险管理从被动到主动、从事后向事前的进化转变。

尽管当前保险业对风险减量管理的投入程度史无前例,但风险减量服务创新过程中仍有不少难题亟待行业“群策群力”。

首先,风险减量管理作为一项利企、利民、利国、利长远的专业工作,其成效难以量化,效用与机构投入的成本没有必然的对价关系,保险机构需要对该项工作的投入比例、价值体系有更明确的政策和战略布局,以确保风险减量服务能够持续开展。

同时,对于保险机构而言,风险减量服务的专业队伍仍然薄弱,不少保险机构还未设置专人专岗,风险减量服务的数字化支撑能力也有待加强。保险机构可先结合自身的业务专长,从熟悉的风险业务领域入手,探索风险减量服务如何结合到传统的保险服务中来。当自身风险减量服务能力不足时,保险机构可考虑通过业务外包,利用好第三方力量。此外,保险机构应在保险行业协会等机构的组织下,开展数据共享、合作研究等,推动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此外,社会认知不足也是制约风险减量服务开展的一大痛点。许多被保险人(企业或个人)由于认识不到位,往往不愿意接受保险机构的优化整改要求或建议,特别是涉及成本支出的情况。这需要行业进一步加强风险减量服务的宣导、给予政策支持,推动被保险人接受和开展风险减量服务。

把握数字变革红利 提升风险减量管理水平

南方财经:保险业如何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上有所作为?

郭金龙:保险业风险减量服务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利用科技手段增强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从而实现风险总量的减少。可以说,做好风险减量服务是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优势所在,也是必由之路。

在科技金融领域,科技保险是保障和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工具。但相较于传统领域,科技保险的相关风险较大且分散。一方面,创新性强的研发活动成本高但成功率低;另一方面,各家科技型企业经营范围、创新方向差异较大,且相关技术和数据存在较高的行业壁垒,导致往往难以进行准确定价。我认为,可在政府引导协调和相关主体积极参与下,通过数据互通共享降低科技行业与保险行业间的数据壁垒。

在绿色金融领域,不少保险机构开展了许多探索,但绿色保险在规模上如何实现突破仍是行业探讨的方向。其中一个因素在于绿色保险风险管理难度较大,比如风险识别和估测的准确性有待提升,特别是部分创新产品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开发和风险评估。这恰恰需要行业依托遥感、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风险可保性,继而扩大绿色保险承保范围。

在普惠金融领域,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抗风险能力弱,更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保险机构可通过强化科技赋能风险减量服务,针对性地提出风险减量建议,及时发送风险预警信息,降低其经营风险。

在养老金融领域,保险业可充分发挥经济补偿、风险管理功能以及长期资金优势,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例如,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用品生产企业等提供风险保障;布局医疗健康养老业务,满足被保险人长期健康管理需要;积极开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线下服务,提供适老化改造服务、家政服务等,降低风险发生率的同时,持续提升老年群体的获得感。

在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上,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保险科技已经融入保险业务的各个方面,保险科技优化了保险原有的风险管理、损失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从风险识别、承保风险范围拓宽以及赔付服务的实现等维度对保险功能加以推进和拓展。保险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保险业未来发展的整体方向。在内生发展困境及外部不确定性并存下,各类型保险机构更应把握数字变革红利,提升风险减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