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打房 为何越打越涨?
房价飙涨,行政院、中央银行相继宣布打房措施,行政院通过的「健全房市方案」5项措施,央行随后端出针对房市的选择性信用管制方案,严格紧缩炒房者的贷款成数限制为5或6成,同时针对近年炒房市场的新宠「公司炒房避税」手法提出管制,一棒下去,确实震撼房市。
对笃信新自由主义者而言,政府打房、央行选择性信用管制,都是干扰市场、不该为之的政策;不过,房市应该是例外中的例外。一来住房不是一般消费商品,而是人民立身的根本,政府有责任让人人有房住;二来房市因投机造成的涨跌造成金融问题,几乎所有国家都碰过房市泡沫带来的金融危机。因此大部分国家都有不同对应房市的法规与政策。
将资金导引到都更
台湾长期受高房价之害,早年引发著名的「夜宿忠孝东路」与无壳蜗牛运动,近年则因房市从SARS后走了一波超过十年的多头市场,房价上涨幅度是以倍数计,但同时期国内陷入低薪困境,房价所得比节节高升,且创了新高,台北市甚至超过15倍,居全球第2名,仅次于香港;年轻人注定无能力购屋,高房价在当时民调中都居民怨之首。后来因房地合一税制上路,打击炒房客获利,同时多头气势已在尾声,才让房市转入空头。
近来房价再次上扬,全台房价指数已超越过去高点,鉴于高房价之害与低薪困境未解,国人理应支持央行打房,但这波房市是资金推波助澜导致上扬,以台湾而言,台商回流、政府租税大赦吸引资金回台、台币升值等是主因。以全球大环境而言,新冠疫情重创经济,全球各大央行再次重回低利率、零利率、无限制量化宽松,而且预期在几年内都不会紧缩。依过去的经验看,这些资金大抵上就是两个去处:不是入股市就是入房市。
央行出手打房之余,必须留意,这波资金如海浪滔滔,打房政策能否有效压制房价,大有疑问。政府不能只端出政策,更要有其他配套措施,才能成功压制房价飙涨,我们提出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追本溯源看,既然这波房价上涨压力来自资金潮,如果让资金导引到其他地方,就能有效纾解房市压力。理论上导引资金最佳去处当然是公共建设,这点其实已谈过数十年,但成效微小,原因除了政府效率低落外,基础建设的报酬期长、报酬率低是主要原因。至于导引资金到制造业,构想虽好,但国内未必有足够的投资项目与机会。
政府应推动大规模都市更新计划,把资金导引到都更上。推都更有诸多效益,一来台湾都市确实破旧,只要比较大陆三、四线城市即可知,台北市号称首善之区,但市容破旧,将近4成住房屋龄超过40年,平均屋龄近35年;甚至在精华区内,触目可见低矮破旧的公寓,坦白说,居民居住其间品质必然不佳,老人出入也不方便,市容观瞻当然也受影响,尤其安全堪虞,万一发生剧烈地震,灾损令人忧心,推动都更迫在眉睫。再者,借着奖励增加容积率可增高房市供给,对抑制房价亦有效益。
政府推动都更超过20年,成果极差,原因出在缺乏好的机制解决分配以及钉子户等问题,特别是在发生几次类似文林苑事件后,都更推动更难。不过,只要政府能建立更强的机制把资金导引到都更案中,困难就比较容易解决。
让炒房者无利可图
第二个方向,除导引资金潮流向都更外,炒房的主体是投机客,只要能把投机客逐出市场、甚至减少其数量,打房就成功了一半,这也是央行措施都是针对投机客的原因。而要让投机客从市场消失,关键是让其既无柴火可烧,又无利可图,央行的选择性信用管制是要减少或斩断炒房资金,让投机客退场的房地合一税则是减少其获利,双管齐下,效果会更好,政府应考虑推动,例如:房地合一税的最高税率可由45%再提高,或是对持有第三间房子者课以高额持有税,而对透过公司炒房者,鉴于其辨识度高,更该修法禁绝。
政府应能多管齐下,在全力打击投机客、压制房价上涨的同时,也能以推动都更等方式导引资金,趁势创造社会更大的效益,而不是只专注在打房的技术面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