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从「两岸一家」角度再出发
王张会顺利举行,象征两岸进入公权力相互沟通、对话与协商的新时代。不久前,大陆在北京近郊西山兴建了一座「赴台中共烈士」纪念碑,同时竖立了吴石、朱谌之、陈宝仓、聂曦四人的巨型石雕像。两岸刚刚开启官方政治接触管道,未来不确定因素仍然非常多,面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挑战,如果两岸果真是一家人,这件事有必要深入讨论。
吴石案是1949年政府迁台初期最轰动的间谍案,当事人于1950年在台北马场町被枪决,遗骸埋藏乱葬岗。事隔65年,后人终于迎回先人遗骸,中共并以中央级规格安葬,更立碑竖像纪念他们的事迹。
这是国共斗争史中血腥的一页,经过两岸民间人士多年努力,这段被埋藏的历史,终于可以摊开在阳光下,让两岸中国人共同面对残酷的过往。平情而论,这不能不说是两岸和解的成果,也是前人所无法想像的事。
战争是残酷的,除了生命的折损与妻离子散的悲剧外,更多的是含冤莫白的卑屈,在人命不如蝼蚁现实下,为生存隐忍、委曲,甚至扭曲人性。两岸分治缘于国共内战,吴石、朱谌之间谍案有如电影《听风者》情节,在你死我活的血腥对峙年代,你的英雄就是我的寇雠。
事过境迁,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这段历史?
两岸开放探亲后,许多老兵与退休公务员回到故乡,赚人热泪的团聚故事不曾中断过,电影《面引子》和舞台剧《宝岛一村》就是描述两岸乖隔50年后亲人再度团聚的血泪故事。国共内战、两岸对峙,双方因为政治与安全的需要,在内部大肆搜捕残害可能的敌人,铸下了许多历史的伤痕。从人道角度而言,每一个伤痕都需要后人抚平。
两岸和解后,台湾一些民间人士开始寻找因为对抗而遗落的史迹和遗物,近年来这类的故事也很多,像是黑猫中队的陈怀生、抗日名将张灵甫,就是透过两岸民间的努力还原了历史真相,了却了亲人埋藏在内心近半世纪的心愿。去年在台湾举办「国家记忆:二战中国远征军历史影像」照片展,也是透过两岸民间的力量,寻找到当年远征军的遗族,同时也还原了当年的历史。
资深记者徐宗懋日前在《中国时报》发表专栏,谈到他自2001年开始努力寻找吴石案的史料与遗骸,最后终于协助朱谌之后人将其骨骸送回大陆的过程,他期盼这段艰辛过程所代表海峡一方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有助于两岸中国人大和解。
经过大陆人士的努力,国民政府设置的滇缅战区腾冲国殇墓园,已经恢复原貌,和顺也成立了战争博物馆,展示滇缅战区新一军的光荣战史及战场遗物。
在民间人士热心奔走协助下,部分留在大陆的原国军,生活开始受到关注。大陆官方也渐渐肯定国军抗战的史实,这些发展应视为两岸全面和解的奠基工程。
朱谌之遗骨能够回到大陆安葬,虽然出自民间人士的努力,并未得到政府的协助,但如果不是台湾官方对1949年后国共在台湾的秘密斗争做出新的诠释,不再视为「战争行为」中的「匪谍」,而是「白色恐怖受难者」,民间人士的行动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其实,马政府对两岸的和解下过很大的功夫也有很深的布局,包括在台北市长任内设置白色恐怖纪念公园、政治受难者纪念公园在内,而且多年来,他也尽可能参加白色恐怖遗灵秋祭。
这次两岸政府主官对岸事务负责人的王张历史性会晤,各界有很多的解读,西方媒体认为这是国共两党共同应对台湾可能政党轮替做好准备,不可逆的沟通平台建立后,无论谁执政,两岸现状都不会倒退。
这样的评价是中肯而且确实的,尽管马政府的民意支持度低,但是马总统认真、持续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进程的努力,大陆应该给予正视及公正的评价。
多年来,台湾民间社会无论在哪一个政党执政下,都曾经对推动两岸和解付出很多心血,其中固然有民族情感因素,动机却未必全然来自政治,从人性出发的举动更值得珍惜。大陆从政治出发,对马总统利用APEC场合与习近平总书记见面、对台湾加入TPP及RCEP难免存有疑虑,但从增进民间社会「两岸一家」情感认同角度思考,大陆可以做的事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