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大陆对台工作的「无色觉醒」

旺报社评

曾任上海市委统战部长、现任上海公共关系协会会长的沙海林日前投书媒体,透过回顾抗战历史,对处理中美关系、两岸关系提出思考。在谈及对台工作时,沙海林建议要对民进党内不同派别采取不同策略,也要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态度与「不统不独的中间力量」交往。沙海林这篇文章虽不代表官方立场,但以他的地位与影响力,很值得推敲。

对台统战采不同策略

沙海林在台湾颇有知名度, 2014年赖清德以台南市长身分访问上海,正是由沙海林接待,2016年沙海林以上海市委常委身分来台出席双城论坛,并与柯文哲会晤,是除了2018年以个人身分来台吊唁江丙坤的前海协会长陈云林以外,蔡政府任内陆方来台级别最高的官员。此外,中共十九、二十大台籍代表卢丽安,是由沙海林介绍入党。

沙海林的经历不止两岸交流,他是第一批从地方政府选拔至大陆外交系统服务的官员,曾担任大陆驻美公使衔参赞、驻爱尔兰大使等职位,这批为数不多的「黄埔一期」干部,包括现任国台办主任宋涛。沙海林退居二线后,仍然透过撰文思考大陆对美、对台工作,并透过媒体创造影响力。台湾在解读大陆照本宣科的官方论述之外,亦可借此理解大陆战略思想的动态。

乍看沙海林这篇文章标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以斗争求合作促统一〉,全文贯穿「斗争」、「统战」等概念,看似是强硬的基调,深究却可发现其务实与弹性。他把民进党分为「顽固派、务实派、温和派」,把统派分为「左中右」三类,还提出「不统不独的中间力量」,并视为可以沟通、争取的对象。众所周知,北京对台论述虽有感性话语,但涉及政治立场往往充满刚性,非统即独,沙海林的提法,超越了刚性的政治论述。

无独有偶,早在2年前,被外界称为「知台派」和「知习派」的大陆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发表的一篇〈台湾问题与研究台湾问题的立场〉,与沙海林这篇文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汪毅夫此文发表后,多数台湾媒体摘要为「反共蓝与台独绿皆是敌对力量」,猜测大陆不再信任国民党,将蓝绿同质化对待为「反共拒统」的敌对势力,并预判中共对台政策将更加强硬。

但仔细读完汪毅夫此文应可了解,这种解读显然是盲人摸象,完全没抓到重点。当然,汪毅夫在文中确实用了很多史实,来铺垫国民党内一直以来都有强硬反共、坚持反对大陆「一国两制」的派别。但文中还藏了一条暗线,那就是试图论证,台湾党外势力以及后来的绿营内部,也存在不认同台独、或不属于「敌对势力」的群体。例如,援引《美丽岛》杂志发刊词「台湾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并称「国民党不是铁板一块、民进党也不是铁板一块」。

非独阵营皆可以交往

无论是汪毅夫2年前的旧文,还是沙海林近期的投书,写作背景基本都是美中激烈博弈、台海情势紧张、两岸交流受阻的大环境,汪毅夫和沙海林的观点,某种程度上具有传承和发展,可以粗略总结如下:其一,台湾不是「非统即独」、「非蓝即绿」,更不是「非我即敌」,只要不是顽固反中、台独的人,都是大陆可以交往、合作的对象;其二,大陆对台工作应回归初心,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争取最多数的「台湾人民」。

从2024大选的情势来看,台湾选民已向中间移动,蓝绿二元结构、统独二元结构都不复存在。民进党前后已执政15年,即使继续执政也无法改变「两岸同属中华民国」的宪政体制,台独沦为情绪动员的选举策略。当前的台湾社会民意,既可以看成「统与非统」,也可以看成「独与非独」,关键在于如何客观理解,以及如何透过两岸交流再造人心。

台湾人担心大陆对台动武,但对台动武条款早已明确载于《反分裂国家法》之中。除了谋求法理台独以外的所有人、所有党派,都是非独阵营、都不是敌对势力,也都是大陆可以交往的对象,没必要再以蓝绿画线,此乃大陆对台「无色觉醒」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