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大陆整改 中小企业利多

旺报社评

大陆在针对大型民企展开一连串涉及资本运作的监管整顿行为的同时,正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希望善用民间充沛的活力,在技术发展与运用上突破美国的封锁,推动经济高品质发展。在大陆政策变化调整的背后,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仍是坚定不变的,倘若因大型企业受到监管整顿而对大陆退避三舍,很有可能会错失大好的发展机遇。

莫因误判而错失了机遇

对蚂蚁金服、滴滴出行、线上教育行业的监管整顿,从治理层面来看,有其初衷:一是希望促进资本市场有序发展,使其有利于市场良性竞争;二是保障教育的公益和公平性质,也意在减轻民众的教育经济负担;三是服务于国家长期发展目标,如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共同繁荣、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这些监管整顿措施能否达成上述目标,仍有待验证。

从资本运作监管层面来看,依据去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基调,并非是要把相关行业一棍子打死,而是审慎推进监管。可惜在执行层面却落入一直以来的「企业野蛮生长─政府重点打击─企业及投资人损失惨重」模式中,令投资人,尤其外国投资者对大陆市场产生疑虑。

其实,互联网企业大者恒大,大型企业普遍有垄断市场、把持数据的疑虑,大陆阿里、滴滴、腾讯如是,美国亚马逊、脸书、谷歌亦如是,欧洲则至今未出现能与中、美相抗衡的互联网企业。因此,大陆的监管绝不会将自己的企业一巴掌拍死,但若放着不管,继续让企业野蛮生长,不只不利市场的正常运作,也有危及国家社会稳定的疑虑。

监管是必要的作为,但从市场反应来看,执行方面确实有诸多需要检讨之处。例如,在政策发布之前,宜研拟日出条款,并与市场充分沟通,让企业与投资人有所准备,而非像蚂蚁金服上市之前临时喊卡,甚至在滴滴出行上市后突击审查。要确保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行业监管应当朝向法治化进一步完善,而非依赖政策的急煞车或是急转弯。

外界对大陆这些监管政策出现多种声音,尤其解读为大陆要反资本、去市场化,作为投资者,宜辨别各种声音背后的缘由,真实、准确地理解大陆政策。大陆最近的整顿行动只是为了解决特定行业出现的问题,并无意与全球市场脱钩。大陆政策变化调整的背后,有着不变的底层确定性,比如市场经济道路、改革开放方向。这是大陆的国策,是过去几十年以来的发展路径,不会轻易更改。大陆决策者始终坚定支持资本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创业精神及对外国投资者的开放。

整顿大巨人扶持小巨人

作为投资者,更应关注的是长期的发展趋势。大陆一方面欲减少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领域的垄断,另一方面则希望大力发展制造业、新能源、新基建等。大陆显然希望更多投资流向科技领域,比如微晶片、电池、机器人和先进材料等。

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今年以来大陆设立100亿人民币以上的奖励补助金,支持10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谓「专精特新」指的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大陆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规画2025年前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1万家「小巨人」、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

从7月30日专门讨论大陆经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所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看来,大陆近期的监管整顿行动,非但不是反资本主义,更不是要与全球脱钩,而是脱旧出新的开始。

长期来看,大陆仍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增长体,一手整顿「大巨人」,一手扶持「小巨人」,监管整顿将有利于大陆长期发展,在此过程中也蕴藏着新的投资机会。台商台企、外资外商切莫因误判而错失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