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东奥年轻人互动 看见两岸未来
旺报社评
如火如荼的东奥赛事掀起全民关注热潮,尤其中华队19岁桌球小将林昀儒打入准决赛,最后虽然败给世界第一的樊振东,仍然堪称经典之战,连对岸网民都为林昀儒击节叫好。竞技运动果然有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魅力,深陷对立情绪的两岸网路社会,因东奥找到了久违的情感共鸣。
大陆用实力证明自己
早在林昀儒、郑怡静26日夺得东奥桌球混双铜牌时,就有媒体注意到他们的教练是来自大陆山东的郑佳奇,两位健将在今年初赴海南与大陆国家队同吃住、同训练,还在当地接种了陆制新冠疫苗。人们猛然发现,原来在媒体渲染的两岸对抗加剧、交流合作中断的噪音之下,还有这么多人在默默地为两岸交流、融合而努力,创造出的成果终于在今天被两岸看到、认可,对今天的两岸关系而言不仅是一个正面典范,也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两岸在桌球项目的体育交流合作可谓细水长流,早就形成了良性竞争、我中有你的关系。本届东奥另一位令全民敬佩的桌球老将庄智渊,早在1993年就赴大陆国家桌球二队训练,而大陆桌球女将陈静入籍台湾为中华队夺牌后,又返回大陆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更加具有传奇色彩。之所以两岸桌球合作如此畅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陆桌球实力冠绝全球,台湾桌球选手是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而去,双方并不存在恶性竞争,即便台湾选手在个别比赛击败大陆,还是难以撼动大陆的桌球霸主地位。
换言之,大陆的自信和台湾的谦逊,构成了两岸桌球交流合作的互信基础,而这恰好是两岸关系最值得借鉴的一点。外界都能在两岸交流过程中感受到,尽管大陆经济实力已远超台湾,但在很多方面仍然缩手缩脚、甚至患得患失,归根究柢还是源于不够自信。
同样,台湾不少人看待大陆时,也因先入为主的偏见而存在一种傲慢、轻蔑的心理,这就造成了两岸关系互信不足的窘境。就像这次体育署急匆匆跳出来「澄清」林昀儒是台湾长期培养出来的,赴对岸只是自费培训和短期交流,这种表态不仅小家子气,而且给人刻意政治操作的痕迹。如果政府大大方方向对岸表示感谢,再对培养林昀儒的台湾教练予以嘉奖,难道不是两全其美的结局吗?
其次,经过长期的交流合作,两岸年轻桌球好手在场下结成融洽的伙伴关系,这也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创造了一种正面的想像。有网民发现,林昀儒、郑怡静在大陆受训期间,不仅和大陆球员打成一片,还拍摄影片「说相声」令人忍俊不禁。这只不过是成千上万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的台湾青年融入大陆的缩影,人们往往只看到网路上两岸乡民的无聊谩骂和酸言,却忽视了真实生活中的「两岸一家亲」并不是一句官话或空话。
打破天然独与天然统
近几年,两岸青年棒球联赛、「海峡杯」沪台双城篮球赛等具有两岸特色的赛事相继展开,从近距离的观察可知,尽管两岸年轻人或许在政治认同上仍有鸿沟,但只要有了共同语言、有了共同目标,双方很快就可以找到最舒适、最融洽的相处模式。将两岸关系的可能性和创造力留给下一代年轻人,还需要担心什么「天然统」或「天然独」吗?
最关键的是,横跨30年坚持不懈的两岸桌球交流合作,恰好折射出两岸融合需要一代代人心无旁骛、没有私心杂念、不求眼前政绩或利益的深耕细作。以桌球为典型的大陆举国体制,固然是大陆特色政治制度的延伸,但举国体制下大陆培养运动员的务实、传承的确值得尊敬,特别是每次赛会结束后「从零开始」重新准备下一场战役的精神,令那些只着眼于短期政绩、职位晋升或选举利益的两岸官员和政客感到汗颜。如果两岸交流、融合在政策层面的落实,也能像桌球这样稳扎稳打、脚踏实地,相信有朝一日开花结果、水到渠成,届时的两岸关系一定符合两岸民众的共同利益,也会深得两岸民心。
两岸健儿在本届东奥摘金夺银,同属中华民族的台湾民众与有荣焉,这其中两岸体育交流合作功不可没,可望为两岸关系的逐步改善注入更多正能量。4个月前两岸奥会曾举办视讯会议,双方体育主管官员均以奥会身分与谈,这在近年来的两岸政治氛围下实属不易,应倍加珍惜。奥运是和平的象征,期待在明年的北京冬奥会上,可以看到两岸关系新的进展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