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多给「务实交流派」一些鼓励

旺报社评

马英九基金会邀请的陆生团抵台,不但受到民众、学生热烈欢迎,也未出现抗议或呛声的场面。有意思的是,民进党立委沈伯洋在该团抵台当天说「所有交流都是统战的一部分」,陆委会副主委沈有忠立即回应「没有太多国安疑虑」,表示对两岸交流乐见其成。媒体出现教育部只准参访、不准交流的说法,行政院和教育部双双否认。新闻事件的背后,隐隐显示民进党内在两岸议题上两股力量的博弈。

民共保持台面下往来

今年大选后,民进党内「务实交流派」擡头,有5个现象可以佐证:第一,民进党中国部主任在一场有大陆涉台学者参与的线上研讨会上,表示台独党纲是「历史文件」;第二,新政府上台后积极解决0214金门撞船案遗留问题,两岸达成某种形式的沟通;第三,海基会高层的两岸论述大多以较软、较暖的调性展开;第四,大陆官方色彩人士来台虽仍然很困难,但至少在低调、安全原则下,政府已放行不少;第五,有绿营大老级人物登陆,虽不具党公职,但具指标意义。

所谓「务实交流派」,并非是一个派系、一个群体,而是分散在各个党务、政务系统或派系、政界、学界之中。与之相对的,则是民进党内一直以来存在的抗中强硬派,有政府高层,也有不少以独派基本盘为后盾的民代。此外,绿营地方政府在两岸议题上也相对中立,不在两岸交流上有过多动作,与强硬派保持一定距离。由此可知,务实交流派、抗中强硬派,加上「随势」的观望跟风者,三股力量并存,构成民进党两岸言行飘忽不定、时左时右的现状。

高喊「交流即统战」、「共产党员肩负统战任务」的沈伯洋,在民进党内算是资浅的「毛头小子」,不了解民进党在创党以来、乃至党外时期,就一直与他口中的「敌人」中共保持台面下往来的历史。太久远的姑且不论,赖清德、陈菊在地方首长任内率团登陆参访,蔡英文曾随团赴北京参与两岸协商,谢长廷曾率领派系人马和北京智库大谈政治议题,吴钊燮在扁政府任内主导两岸澳门协商,哪个不是在和中共党政、对台或统战官员来往?

中共是大陆的唯一执政党、是大陆公权力的唯一掌握者,也是大陆体制下吸纳各界菁英、人才的统治集团,两岸交流、对话、合作,岂有绕过或排除中共之可能?反过来,透过交流来影响中共对两岸关系的认知,才是台湾的着力点,习近平在福建时曾与许多台商有深交,王沪宁和蔡奇都有丰富的台湾经验。更何况,如果说大陆十几亿民众中,有大量草根民意支持武统台湾,那么具有全局战略思维、肩负对内经济发展职责的中共干部,反而是最不希望两岸开战、最希望两岸以和平方式统一的一群人。

民共须跳出敌对逻辑

民共之间的敌意,是一种螺旋效应。大陆因民进党主张台独而视民进党为敌,民进党认为中共要「侵略、并吞」台湾,才会把中共当成敌人。民共若陷在这种敌对逻辑中,永远都走不出来,如果跳出这个逻辑圈,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民进党遵守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不谋求法理台独,支持两岸交流对话,中共就不必视民进党为敌;只要中共坚持和平统一,对民进党两岸路线的务实转向持开放态度,鼓励双方沟通对话,那么民进党也不必视中共为敌。

由此,民进党「务实交流派」的价值就更加凸显出来。一方面,今年大选结果显示,至少6成民意不希望两岸走向极端,这是绿营「务实交流派」改善两岸氛围的民意基础,事实上陆委会、海基会支持两岸交流的态度,并非口头说说,还是有一些看得见的成果;另一方面,美中关系大致走向可控,美国日前调降赴陆旅行风险等级,两国交流关系可望强化。稳定的中美关系,有利于台海紧张降温,两岸关系舒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共僵局不会一夕化解,但两岸情势到了危急的关头。对于绿营内部的「务实交流派」,台湾社会应不分党派表达鼓励,大陆也应留出空间,同步降低敌意螺旋,积累善意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