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负责任大国的长效减碳机制
旺报社评
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去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双碳目标」承诺,近期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COP26)会中又与美国发表联合宣言,再次承诺加速行动减缓气候变暖。尽管如此,外界对于大陆减碳行动仍充斥质疑之声。
避免运动式减碳
气候变迁是全人类亟需携手应对的挑战,无论是从「负责任大国」角度,或大陆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大陆积极减碳都责无旁贷。但大陆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也有其道理,欧美发达经济体工业化200年,已告别高碳排放发展模式,也走完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拥有更大的能力和更先进的技术。因此大陆提出「历史欠帐」论,并从现实条件出发,要求已开发国家扮演带头作用并承担更多义务。
另外,作为「世界工厂」,大陆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长的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先进国家的需要,即生产大量出口廉价产品而排放的,有统计数据显示,大陆约1/4的碳排放源自贸易顺差。当然,身为「世界工厂」,大陆在减碳方面需要做得更多。大陆自2006年起就是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现在的全球温室气体总量有超过1/4是大陆排放的。
相对于多数已开发国家在1990年就实现了碳达峰,并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大陆设定的碳中和目标整整少了30年时间,这也是在日前拜习会中,大陆方面强调的「将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但大陆能否如期履行承诺,外界质疑声不少。
譬如前段时间,大陆多个省分大范围「拉闸限电」,让人产生「运动式减碳」的联想。北京为避免矫枉过正,开始修正减碳政策,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提出调整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纠正地方「运动式减碳」行为,国务院办公厅发文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等。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要吸取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都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一步一脚印向前迈进。
国家、企业共创动能
避免「运动式减碳」,须建立长效机制。首先,能源价格改革刻不容缓。在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后,大陆绝大部分价格管制已经放开,目前少数几项就包括正在逐渐放开的能源领域。「拉闸限电」现象的大范围出现,就与煤炭价格基本放开但电价仍受管制导致的价格倒挂有密切关联。当然,能源领域事关国家安全,改革必须慎之又慎。但上述国务院会议允许一定程度放开电价,被大陆学者视为「非常好的转折点」,可能将对未来的电力部门改革、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能源结构转型乃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具有深远影响。
其次,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提高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严格落实减碳措施的积极性。大陆早在1979年就已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但在执行面不能单靠行政命令,否则就容易出现「一刀切」式的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而应当找到社会成本较低的市场化减碳方式,建立地方政府严格执法的激励机制。除了碳交易这样的中央级政策,环境税、碳税和引入竞争机制的补贴等经济政策,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改革的方向。减碳到底该采取碳交易还是碳税,目前仍未有定论,考虑到欧盟已经提出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即俗称「碳关税」,不妨就二者混合的体制进行相应探索。
大陆民众已普遍具有绿色环保意识,但仅靠民众自觉仍远远不够,反而是一些经济手段可能更为有效,譬如有企业在「双11」期间施行的快递包装回收换鸡蛋活动,就获得480万人参与和分享,案例虽小,有可借鉴之处。国家、企业携手合作当可创造最大动能,早日实现减碳目标。
总而言之,大陆需要有长效机制做出根本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才能确实达到减碳目标,在减缓气候变迁上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