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美国对中政策的虚与实

旺报社评

美国4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环比上升0.3%,同比上升8.3%,3月同比通膨率为8.5%,4月核心CPI环比升幅0.6%,同比升幅6.2%,两项数据都显示通膨略微放缓,但仍接近40年高位,也超出外界预期,显示通膨虽略微缓解,但仍十分险峻。一些经济学家预估,如果通膨居高不下且利率持续上升,消费者和企业需求将受影响,经济衰退风险会持续扩大。

美发动关税战反自伤

通膨引起强烈的民意反弹让美国总统拜登承受巨大压力,尤其国会11月改选临近之际,他的支持率下降到40%以下。根据昆尼皮亚克大学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只有33%美国人认为拜登总统经济表现合格,这是他上台以来最差的数字,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

面对选举压力,拜登表示他非常重视通膨,这是他内政的首要任务。他指出,疫情、供应链问题和乌克兰战争是通膨飙升的主要原因。他正考虑取消川普政府时期对中国征收的关税,以降低美国商品的价格,不过尚未做出具体决定。拜登上任1年多来,一直延续川普政府征收的大部分关税,包括对超过3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是拜登首次释出美中关税战和解的讯号。

由于担心受到共和党攻击,拜登政府对是否降低大陆商品关税以减缓通膨压力,一直犹豫不决,内部也有很多歧见。情势愈来愈清楚,年底期中选举前,通膨必须舒缓下来,而拜登手上的工具不多,降低中国商品关税是不得不的选择,因而释放讯息试探风向,以减少政治压力,拍板定案应该是时间早晚的事。事实上,川普总统发动贸易战,美国付出的代价远超过大陆。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去年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近93%的成本,只有7.6%的增加成本由中国吸收。

川普发动关税战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制造业回流美国,创造更多工作机会。但事与愿违,关税大战并没有让工厂回到美国,大陆对美国的报复性关税使零组件涨价,对美国制造商的伤害大于关税保护带来的益处。美国2018年发动贸易战3年来,美国每年对中国的出口都低于贸易战前2017年的水准,这期间美国损失了超过24万个工作机会。即便创造一些工作机会,却是让美国消费者买单。据芝加哥大学和联邦储备银行的经济学家做的一项研究,川普政府2018年对进口洗衣机征收关税,在美国创造了1800个工作岗位,每个岗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成本约为81.7万美元。

藉俄乌反中美失算

中国始终认为,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贸易战对谁都没有好处,大陆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对美国考虑取消或降低中国进口商品关税表示欢迎,北京对美国调整关税抱持乐观其成的态度。

中美关系恶化始于川普总统对中关税战,如果拜登做出调整,是否意味美中关系的改善出现契机,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美国国防部日前向国会提交的《2022年国防战略》指出,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strategic competitor),也是个「步步紧逼的挑战」(pacing challenge)。中美全面竞争已经是结构性的问题,美国将中国视为全面性的挑战者,是其霸权的威胁者。

但俄乌战争有长期化趋势,能源价格暴涨,粮价也蠢蠢欲动,将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同时对国际格局投下变数。美国原希望藉俄乌战争收编欧洲,同时深化与亚太国家的合作关系围堵中国。但这个布局可能因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而弱化,反中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美国亚洲盟邦与东协主要国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在经济上却依赖中国,如今美国为经济压力不得不与中国强化经贸关系,东亚国家心知肚明。美国国务院在官方网页做出修改对台湾示好,白宫发言人普莱斯以及亚太事务协调官坎贝尔都表示美国的一中政策并未改变。网页文字修修补补是虚,美中经贸的和解才是实,台湾必须看懂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