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强化内循环经济还需要更多政策

旺报社评

大陆「五一」假期前夕,各级政府密集推出有利民生及企业的政策,希望释放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以纾解企业经营压力。不过,从节后官方发布的数据看来,消费力道明显不足,大陆经济面临的压力不小。

大礼包刺激消费

今年以来,大陆多地出现Omicron疫情,严格的动态清零政策,加上俄乌战争等国际因素,各地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所受冲击尤甚。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3.5%,比1月、2月大幅回落。其中,商品零售减少2.1%,餐饮消费减少16.4%。消费低迷势必对中小企业的经营造成压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五一小长假前夕,释放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稳经济保民生的信号。财政部等中央部门则针对疫情管控后遗症,推出9大政策措施,帮助物流等行业保持通畅,促进产业供应链的稳定,并自今年5月1日至年底,对符合条件的快递收派收入免征增值税。

不仅快递行业受益于减税政策,大陆也加快实施各项退税减税降费政策,针对困难行业和小型、微型企业的税费支持力度也加大。为尽快给企业纾困,4月以来增值税留抵退税进度明显加快,5月将会退还小型和中型企业留抵税额,此后还将加快大型企业退税进度,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兆人民币。各地方政府推出减免税收、减免房屋租金、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等政策。

五一节后第一个上班日,由大陆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一次强调部署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纾困措施,包括退税减税降费、金融扶持,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以及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措施,以稳经济稳产业链、供应链。

此外,为了推动五一小长假的假期经济,各地方政府透过派发消费券大礼包、补贴等方式刺激消费。例如四川、云南、湖北、广东等地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利用发放假期文旅消费券、举办消费节等形式,吸引民众消费。深圳市则在「五一」前后,透过与美团、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等形式,发放价值人民币5亿元的消费券和1亿元的消费电子及家电购买补贴。深圳市民频繁收到「留深过节」大礼包,聚焦的补贴品类多为深圳的优势产业,意在帮助本地产业、恢复市场信心、刺激零售业消费。

三重压力待纾解

北京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是希望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提振消费而言,五一小长假无疑是重要时机,去年五一期间,旅游人数超过疫情前的水准,旅游收入也达到疫情前的7成以上,假期对于消费恢复、企业生产经营产生明显带动作用。但可惜的是,从日前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的五一假期并未收到同样效果。今年五一假期总出游人数为1.6亿人次,较去年五一下滑30.2%,只有新冠疫情前同期的66.8%;旅游总收入为人民币646.8亿元(新台币约2890亿元),较去年大跌42.9%,更只有疫情前同期的44%。

不过,今年五一小长假旅游不旺盛,并非大陆民众消费力减弱,主要原因应该还在于上海及北京这两个超大城市的疫情封控。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隔离麻烦,其他省市的民众也尽可能的减少跨省跨区流动,并且还有接近4成(38.7%)的A级旅游景区未能正常开放。相反的,「微旅游」、「微度假」成为今年五一假期主流,城市公园、开放式景区景点及城市近郊周边乡村承载了主要休闲需要,甚至郊野露营成为这个假期最热门的休闲方式,也显示大陆民众的消费力仍在。

然而,假期经济对于短期提振消费、促进中小微企业经营固然关键,但减税降费的财政政策刺激的乘数效应相对较小,恐怕不足以减缓大陆经济所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还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刺激建构内循环经济体系,例如全国统一大市场,方能在俄乌战争、北约向亚洲扩张的国际局势下,找到未来经济升级大方向和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