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一国两制现在进行式
旺报社评
大陆网民发现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改变「一国两制」的定义,将「祖国统一的前提下」改为「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历史教科书编纂权属北京中央,网路讯息如果正确,等于将一国两制从「未来式」改为「现在进行式」,隐含大陆对台政策理论的改变。
教科书调整 对台理论翻转
根据网路资料,大陆旧版历史教科书「一国两制」的定义为: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新版定义调整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比较新旧版本,除将一国两制定义从「祖国统一」改为「一个中国」之外,还有三个调整:第一,「台港澳」叙述次序改变为「港澳台」,隐含两岸尚未统一的现实;第二,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但删除「生活方式」,不过,大陆最新版《对台白皮书》重申「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不变,教材只提「制度」二字,可能是精简篇幅需要;第三,删除「高度自治权」,这是北京2019年处理香港问题后的新态度,近年来对香港很少谈「港人治港」,而以「爱国者治港」代替。
整体而言,台湾最需关注的,还是大陆官方将一国两制的前提,从「统一」改为「一中」。换言之,北京认知「两岸尚未统一」是台海现状,一国两制不再拘泥于「统一后」、「统一前」现状下,两岸均认同一个中国,台湾所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就可以视为一国两制。如果上述逻辑成立,意味大陆对一国两制与台湾的关系,做出理论调整:一国两制有条件成为目前两岸关系「现状」的组成部分。
本报长期主张:依据宪法及宪法增修条文,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两岸现状就是一国两制。宪法「固有疆域」的表述从未改变,宪法增修条文「自由地区与大陆地区」的两岸定位、「国家统一前」的区隔也未有任何变更。如果大陆不拘泥「统一」两个字,一国两制不代表台湾如港澳成为北京「全面管治权」下的「特区」,而是两岸在一中前提下和平共存、逐步化解政治分歧的长期架构,台湾社会对一国两制的抗拒应会降低,「台湾方案」也不会成为绿营抹红对手的工具。
一中容各表 九二共识新解
第三份《对台白皮书》中,大陆已认知台湾民众「对统一心存疑惧」、「对一国两制存在偏颇认知」,并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台独和民进党造谣抹黑。既然如此,顺应教材对一国两制定义的修改,解放思想,扩大一国两制的包容度,台湾民众何惧和平统一?反中认知战还会有效吗?
不只是一国两制,连「九二共识」的内涵也可以与时俱进。创新之源在第三份《对台白皮书》,白皮书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大陆现行《宪法》提及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的历史事实,可演绎如下表述:中共建政后,中华民国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接受中华民国曾经存在的历史事实,至于中华民国政府治理台澎金马(台湾地区)的现状,并未处理。
北京视台湾为「境外」,法律对「境外」的定义为「中国以内政府尚未实施行政管辖的地域」。绿营学者也曾提出以「境内与境外」定位两岸关系,这就是两岸间的共识。陆方若能说清,虽不承认中华民国主权、但承认(尊重、不否认)中华民国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权,台方也能回应,虽不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管辖,但中华民国也是中国,应能缓减对抗。
两岸有共识基础,并相互尊重对方的表述,即可进入异中求同的进程,九二共识就可重获新生,也更容易获得台湾社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