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用台湾价值深耕大陆科幻产业

旺报社评

有「科幻界奥斯卡」之称的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行,现场签成21个合约项目、总投资额80亿元(人民币,下同)。科幻产业已成为大陆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不但拥有广大的市场需求,也获得政策的支持,对台湾科幻界而言,是大好的消息。

华语科幻迷快速增加

从需求层面来看,自2015年大陆作家刘慈欣长篇小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后,科幻文学在大陆崛起。2019年大陆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票房达46亿元,大陆影史票房第五,今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票房也已突破40亿元,华语科幻迷快速增加。大陆航太的发展,人工智慧、量子通讯等技术的突破,在拓展科幻想像空间的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科幻迷。

从政策层面来看,科幻产业得到大陆官方的政策支持。2020年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2021年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画纲要(2021-2035年)》也涉及科幻产业发展规画。多个大城市推出科幻产业规画:北京在首钢园建立了以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科幻产业集聚区;上海启动「科幻梦想启航计划」,推动科幻内容发展;深圳成立大陆首家科幻公益创投基金「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以及刚刚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成都。

经济效益是大陆大力发展科幻产业的首要目的。大陆近年影视、游戏等内容市场及文旅市场增长迅速,「科幻热」为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大陆科幻影片、主题公园、科幻沉浸式体验等科幻相关业态渐趋成熟后,开始试探与情景剧、游戏、元宇宙等新业态融合。

《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大陆科幻产业总营收877.5亿元,比7年前增长8倍,「科幻+」业态不断丰富。其中,阅读占30.4亿元,影视占85亿元,文旅占150亿元,游戏占500余亿元,预估2030年大陆科幻产业总营收1500亿元。

大陆重视科幻作品、科普大众对鼓励创新的作用。大陆流行「硬科幻」,对科技详细而合理的想像是其核心魅力。科幻文学出现在大陆中小学教材、高中与大学入学考试中,地位甚高。中共二十大后,「科教兴国」被置于新高度,也意味科幻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两岸科幻产业合作不仅可以带来商机,更可带动两岸科技、科普、教育等多领域合作。

台湾科幻擅人文表达

台湾科幻潮爆发于上世纪60年代,时报科幻奖、倪匡科幻奖在华语文坛颇有影响力,科幻创作几度掀起市场浪潮。2010年倪匡科幻奖停办,台湾科幻退潮,但两岸科幻仍保持频繁交流。黄海、张草等台湾科幻作家在大陆拥有众多粉丝。自2010年大陆华语科幻星云奖开创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台湾作品获奖。也有不少台湾「科幻」青年西进发展。对华人科幻文学影响深远的科幻专业期刊《幻象》即将以电子版的形式复刊,可视为台湾科幻热潮再起的标志。今年,大陆也举办平潭两岸青年「科幻短片交流展」等科幻交流平台,为两岸青年科幻交流提供更多空间。

两岸科幻交流可推动华语科幻新高度。科幻小说源于工业文明,是一种「西方文体」。刘慈欣曾说过:「美国人不大可能喜欢中国的科幻小说,就像中国人不喜欢美国人写的武侠。」流行于世的「星际大战」系列、「太空漫游」系列均出自欧美作者。近年,姜峰楠、刘慈欣、刘宇昆等华人科幻作家影响力渐长,形成了华人科幻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展示着东方哲思。

如今「丝绸朋克」(Silkpunk),即中国元素与科幻的结合,已成广为国际接受、欢迎的文学流派。黄海认为科幻小说要在台湾生根茁壮,就必须「本土化」,而且是以中国为本的「本土」,中国的历史经验、生命哲学、价值体系应被传达和应用。大陆影片《流浪地球》展示了超凡的想像力,却过于「主旋律」,台湾科幻更擅长人文表达,应深耕「丝绸朋克」。

100年前,鲁迅评价科幻小说为「经以科学,纬以人文」。如今,两岸更应推进科幻领域的内容交流、产业合作,携手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特色、东方审美的科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