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李旭彬、陈伯义举办双个展 引领观众重新观看台湾风景

陈伯义《地质纪念碑》系列—福山坝。

陈伯义《地质纪念碑》系列—乐野坝。

李旭彬《一路上的风景—复返》系列—登玉山途中ˍ圆主棱线。

李旭彬《一路上的风景—复返》系列—玉山主峰望北峰及雪山。

陈伯义《地质纪念碑》系列展场明亮。(黄子明摄)

李旭彬《一路上的风景—复返》系列展场幽暗冷静。(黄子明摄)

陈伯义(右一)、李旭彬(右三)出席开幕式。(黄子明摄)

来自台南的摄影家李旭彬、陈伯义正在台北「非画廊」举办《#景》双个展,李旭彬踏寻一生登上玉山三千多次的嘉义前辈摄影家方庆绵足迹和视角,提出《一路上的风景–复返》系列作品,陈伯义展出4、50年前为保护曾文水库,在曾文溪流域兴建5座拦沙坝,历经时光及河川冲蚀,人造物成为失去功能的人为新地景《地质纪念碑》系列,两位摄影家引领观众重新观看台湾风景。

李旭彬与陈伯义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分别具有土木及水利海洋工程专业,这样的理性训练,让他们从事感性艺术创作可以精准控制流程与重视工作方法,这些透过展出论述中扎实田调和事前作业规画可以窥见;但展场布置上,两人却显现不同风格及氛围;陈伯义的明亮、大尺寸视觉冲击,可以去脉络地直观地景细节,对照李旭彬幽暗、缝补脉络断裂的陈列,让人感受强烈对比。

李旭彬2019年受嘉义美术馆委托,整理方庆绵拍摄玉山群峰的摄影文物资产并做相关研究,发现拍摄过程所有资料付之阙如,因而萌生按图索骥复返踏寻影像拍摄地点的计划;相较于芳庆绵当年各项资源与科技的匮乏,李旭彬与学者、艺术家、剧照师、高山协作组成的团队,事前对资料爬梳做足准备,也运用现代科技经卫星影像及3D地球景观预做模拟,比对影像视角和光线方向,选定十几处可能拍摄时间及地点。

在复返拍摄过程中,李旭彬发现这不仅是跨越80年时空和方庆绵的对话,也在不同历史语境下,重新感受风景的变与不变。

陈伯义的《地质纪念碑》则是缘自去年与南艺大团队溯源曾文溪计划,在邹族文化导师安孝明与猎人Basuya Yakumangana带领下,探访阿里山乡伊斯基亚那(Iskiana)传统领域,发现邹族人对生活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与平地人截然不同的意识,「在邹语中没有描述灾害的词汇!」启发他对于土地与溪流的全新认知。

历经文化与环境洗礼,陈伯义延续《窗景(莫拉克‧南沙鲁)》、《后莫拉克》系列,探讨环境正义,锁定曾文溪上游数个拦砂坝,包括达邦坝、达德安坝、福山坝、乐野坝、里佳坝及大埔坝,这些在1972年曾文水库启用后兴建的水利工程,前5个位于邹族传统领域,它们破坏河川洄游生态,也让世居于此的邹族人生活样貌被迫改变,如今不仅早已失去原设计功能,历经自然冲刷切割,坝体留下许多水石雕琢的密码,赫然已与在地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一座座自然化的人造纪念碑。

李旭彬、陈伯义的地景影像,透过人文与自然的时间轴线,正引领我们书写并观看台湾另一种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