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与成都: 无人机产业链的两个典型样本

证券时报记者 周春媚

“不出南山区,就能造出一架无人机”,这是无人机行业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深圳无人机产业链的完善与齐全。

时针回拨至2012年,位于深圳南山区的大疆推出了世界首款航拍一体机“大疆精灵Phantom 1”,由此引爆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在龙头链主的带动下,一批无人机企业及产业链配套公司在周边发展起来,也让深圳获得了“无人机之都”的称号。

“零部件方面,无人机芯片、机体结构、电机、电池、飞行控制系统等主要零部件产品,一半都是由深圳企业生产。”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创会会长杨金才告诉记者,深圳实际运行的无人机及产业链企业有1730家,年产值为960亿元,无人机产业链衍生出的经济效益在全球无人机版图上占据高点。

在中国无人机产业区域图谱中,深圳无疑扮演着“领头雁”的角色,整体实力遥遥领先。不过,如果将视线向外延伸,不难发现,还有一批城市也凭借着在产业链中的基础和积累,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优势。业内人士普遍表示,我国无人机产业已形成了“领头雁”领飞的雁阵式区域发展格局。

在这些城市当中,成都是极具特色的一个样本,而且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市场应用,都与深圳有较大的差异。两座城市互为对照,可以折射无人机产业链的发展全景,亦可启发其他城市如何因地制宜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据记者了解,民用无人机主要分为工业级无人机及消费级无人机两大类。其中,消费级无人机主要应用于航拍摄影、娱乐表演等方面,工业级无人机则应用于电力巡检、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

产业链方面,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消费级无人机更注重便携性和外观设计,续航较短,荷载能力有限,抗风能力较弱,但工业级无人机由于要适应复杂的环境和高强度作业,对性能和技术要求更高,机体和内部构件更加坚固耐用。”杨金才说。

以航拍无人机起家的大疆,在成长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龙头的过程中,也让深圳的无人机产业拥有了更浓的“消费级”色彩。与之相比,成都则集聚了中无人机、纵横股份等以军用和工业级无人机为主的龙头企业。在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成都更是明确提出要打造工业无人机第一城,并出台了《促进工业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大力培育建设工业无人机产业链。

从产业基础的视角看,据记者了解,消费级无人机产业链与智能手机产业链有颇多重合之处。“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为消费级无人机研发制造提供了充分保障,而成都良好的航空产业基础则为工业和军用无人机发展奠定了基础。”纵横股份董事长任斌告诉记者,除此以外,消费级无人机产业链需要的锂电池、陀螺仪和GPS模块等传感器设备,深圳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成都则是航空工业重镇,传统航空产业链健全,拥有雄厚的航空基础,已经形成了从上游机用电池、发动机、机体和桨叶等硬件生产,到中游飞控、图传、导航、无线遥控系统和测试等软件服务,再到下游的销售与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

从市场应用的视角看,深圳的商业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在消费级市场应用也更为广泛和深入。而成都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市区周边有大面积的农田和山区,工业无人机应用场景丰富。

“两座城市各具特色,区别更多在于发展定位不一,无法从优劣层面判断高低。”杨金才进一步表示,随着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应该注重消费级无人机与工业级无人机在应用领域、性能与技术要求以及价格与市场定位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各地大力发展无人机产业的思路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策略,推动区域经济的差异化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