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帶切除仍能挑戰合唱 「無聲之音」用食道語出希望

没有声带也能唱歌!严重咽喉癌等患者,全喉切除手术后失去声带,得练习「食道语」说话,往往练习数月一口气也只能发2个音。但10多名病友组成合唱团「无声之音」,挑战登台。

妇联听觉健康社会福利基金会推广部督导叶静雯接受中央社记者采访说明,台湾每年新增喉咽癌患者数百名,虽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每年仍有近百名患者须接受全喉切除手术。术后除了须注意感染、复发等风险,更因切除范围包括了人们赖以发声的声带,需另在颈部做永久造口才能呼吸,对于发声及呼吸功能造成很大影响。

叶静雯指出,功能及外观上的巨大改变,对病友及家人身心造成极大冲击,因此无喉者术后言语复健及心理重建是漫漫长路。要能重返社会,须努力克服生理限制、走出情绪低谷、积极接受各样复健,学习「食道语」,以便与人沟通。

资深语言治疗师萧丽君说明,食道语的发声原理就像「打嗝」,气流通过上食道括约肌产生震动,发出声音,成为音源。但总不能等打嗝才发出声音,因此要练习主动把空气注入食道、发出声音,并且要配合同步控制舌头口型,才能发出语音。

每个人的练习进度会不太一样,萧丽君指出,平均来说,患者前面1、2个月都在练习发出声音,要花3到5个月才能讲出2个字的词,练习1年才能稳定讲出2、3个字。

妇联听觉健康基金会今年承办台北市听觉与声音机能障碍类生活重建方案,针对15岁以上台北市领有身心障碍证明者提供不同以往的重建模式。在基金会执行长管美玲灵光一闪,与萧丽君讨论能否组建「无喉者合唱团」,督促病友们一起练习。

萧丽君说,合唱要整齐,要熟练地与其他人同时发出声音,还要连续发2到3个音,大家的声音又要同时,对患者来说是一大挑战,但这些训练都让大家讲话有所进步;而且食道的弹性不如声带,声音其实相当平坦,程度较好的病友若能挑战练出一点点音高差异,在平时讲话时,也可以让声音更自然。

历经4、5个月的练习,这10多名无喉者组成合唱团,并命名为「无声之音」,盼「无声」但「有音」成为全新的希望。并将于今年12月7日下午2时在台北市林森南路美龄楼的「听健新未来」活动上,以食道语歌唱,展现训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