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情琳/針恐

针恐。图/王孟婷

坐在捐血车上,我望向准备为我扎针的那双手。食指和中指间那条青紫色的脉络,显示这是双忙碌的手。「怕针的话,可以看旁边。」话音未落,针尖毫不犹豫地向皮肤刺探。若想降低采血不适,出其不意便是最炉火纯青的技术。

采血的疼痛与否除了考验技术,也仰赖被采血者的血管品质。劳动者、运动人士的血管宛如山脊,拔地而起、棱线分明,充满韧性,血流汩汩乃上乘佳作。生活松散者,血管如地底溪流,于皮肤之下潜藏、蜿蜒,必须得施加压力,待其徐徐浮现,方能图之。当中,最难采血的对象莫过于黄发垂髫。

年长者血流缓,血管较无弹性,若遇到多项检验,为凑足血量,有时还得多采血几次才能达标。若偶遇孩童采血,则必须考虑幼儿常有惊人之举。坐在台前的孩童面色如土,一旁的父母或婉言、或劝慰,或恐吓告知孩子千万不可挣扎、扭动,然而对针筒的恐惧,岂会让人坐以待毙?针尖朝皮肤施压的千钧之际,孩子往往唰然奋起或收回手臂,为避免针尖意外划伤手臂,只能连哄带骗抢得先机,嘴里说着:「倒数三秒,深呼吸!」针却在孩子吸气时就已埋入皮肤里。

「弟弟真勇敢!」来不及着急,错过了哭泣,阿姨送你一个爱的鼓励。

大部分需要采血的病人往往是青壮年或老年,面对针尖的挑衅,即便颤栗也能鼓起勇气。若是柜台对面的是抱着婴孩的妇女,对采血者来说便是如临大敌。吹弹可破的肌肤之下,难寻血管踪迹;母亲们抱着孩子更是心疼不已,此时往往泪水溃堤。然而为了顺利取血检验,母亲得双手环抱、固定孩子的手脚仅露出脚踝。随着起伏的哭喊,针尖不仅穿透孩子稚嫩的肌肤,也揪起母亲敏感的心脏;刺在娃身、疼在娘心的感觉,我也是十年过后才有所体会。

十年后,我也是那位抱着孩子双臂,等待扎针的母亲。虽然孩子身体康泰,面对针头的次数寥寥无几,但逃不过的预防接种却依旧刺令人忧心。即便自身对针尖毫不惧怕,也因孩子绷紧神经。两岁前,孩子懵懂时,只要针后温柔安抚便能平复心情,随着孩子愈长愈大,对针尖的恐惧更加明确,疼痛的感受更是母子连心。

还好,接种预防针的护理师温柔可亲,好言宽慰,对孩子也十分有耐性。眼看孩子不愿进入接种室,她说:「阿姨一定帮你用最小、最小的针,不会痛!」、「比蚊子的针更小,一定不会痛!」

固定孩子的手臂后,我又听到熟悉的:「倒数三秒,深呼吸……」

孩子才吸气,针尖出其不意刺入皮下,完成注射。

面对尚未回神的孩子,她笑着递上贴纸、软糖:「妹妹长大了,打针也不会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