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研发不断突破! 花莲慈济医院获3项国家新创奖肯定

▲▼花莲慈院中医部何宗融副院长(前排左二)与清大、慈大团队合作的「高藻胆蛋白葛仙米的栽培与生医应用」获「学研新创奖」肯定。(图/慈济医学中心提供,下同)

记者王兆麟/花莲报导

花莲慈济医院癌症医学中心及眼科研究中心12月26日分别以「以头颈电脑断层自动侦测头颈癌者淋巴结并分析恶性度之平台」、「长效型GP-01玻璃体注射疗法:视神经损伤治疗之突破性技术案」获得第21届国家新创奖「临床新创奖」;中医部何宗融副院长与清华大学、慈济大学团队合作的「高藻胆蛋白葛仙米的栽培与生医应用」获「学研新创奖」肯定。

国家新创奖是台湾生医与大健康领域的最高荣誉。社团法人国家生技医疗产业策进会2024年共遴选出192组来自企业、学研及临床的创新技术,并于12月26日下午2时在台北汉来大饭店举办第21届国家新创奖授奖典礼暨医疗创新Demo Day。花莲慈济医院癌症医学中心许文林副院长、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荣坤、中医部何宗融副院长偕同研究团队莅会接受表扬。

花莲慈济医院癌症医学中心许文林副院长带领放射肿瘤部主任刘岱玮、放射治疗科主任黄圣耀、癌症研究中心主任许仁骏等团队,以「以头颈电脑断层自动侦测头颈癌者淋巴结并分析恶性度之平台」进行的医疗软体技术研发成果,获得国家新创奖「临床新创奖」,并在12月初的台湾医疗科技展InnoZone创新科技特展中发表。

许文林副院长指出,这项技术对于头颈部癌症病患淋巴结展现高的侦测率,未受肿瘤侵犯的侦测率达76%,受肿瘤侵犯但无淋巴结膜外扩散(ENE)为73%,有ENE的情况下侦测率高达90%,整体平均侦测率达80%。获评审委员认为「表现优异」。且在淋巴结短径小于0.5公分时侦测率为45%,但随着淋巴结短径变大,侦测率可达80%,表现出此项技术对不同肿瘤大小的灵活应对能力。

▲▼花莲慈济医院癌症医学中心及眼科研究中心以3项研发获国家新创奖「临床新创奖」。

评审委员认为,这项技术致力于提升头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对于提高癌病人治愈率和存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研发团队具备完整的临床实用价值,研发成果可行且具应用前景。

团队预计于2025年与专研医疗AI的DeepQ(奥启迪科技)团队的合作下,将应用这系统于花莲慈院临床场域,协助耳鼻喉外科治疗头颈癌病患,未来也会朝取得人工智慧/机器学习技术医疗器材认证努力。

获得国家新创奖生医产品研发类「临床新创奖」的「长效型GP-01玻璃体注射疗法:视神经损伤治疗之突破性技术案」,是由花莲慈济医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荣坤医师带领副研究员温耀增博士,以及参与计划的林衡道博士等共同研发,这项技术在临床前动物实验中证实疗效和神经保护机制,安全性和功效性也已在人体临床试验中获确认,据临床应用价值。

这项技术已申请美国专利保护,确保智慧财产权的完整性。产品能有效减少化疗引起的周边神经变病及手足症候群,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与不适,提升生活品质。评审委员认为这项生医产品具有低成本和便利性优势,有助于未来提升市场接受度并扩大应用范围。

花莲慈济医院副院长何宗融与清华大学原子科学院院长江启勋,以及慈济大学医学系生化学系陈灏平教授、医学影像暨放射学系助理教授刘威忠、护理学院副教授耿念慈、硕级助理柯雅淳共同研究的「高藻胆蛋白葛仙米的栽培与生医应用」获「学研新创奖」肯定。

葛仙米是一种可食用的淡水藻,富含有益健康的藻胆蛋白、多糖体及维生素等成分,自晋朝以来即被视为护眼及抗衰老的养生圣品,团队利用创新技术,培育出藻胆蛋白含量更高且产量更丰的葛仙米。

何宗融副院长指出,因传统葛仙米产量稀少,价格昂贵,只出现在宫廷料理中。为了受惠大众,这项创新开发出高效栽培系统,可大规模生产葛仙米。不仅产量较传统高2至3倍,且藻胆蛋白含量亦高出3至5倍。

人类随着年龄增长,自由基对细胞的攻击或慢性发炎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包括皮肤衰老、骨量流失和细胞损伤等。因此,未来对于预防老年相关疾病的保养品或保健品需求将会增加。

何宗融副院长指出,与NF-kB发炎路径相关的疾病包括癌细胞骨转移、皮肤老化、神经细胞损伤以及破骨细胞过度活化等。藻胆蛋白是一种具有高效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天然色素。经实验证实,藻胆蛋白能有效减缓由NF-kB发炎路径所引发的细胞伤害、骨量流失和皮肤损伤等症状,显示葛仙米萃取物在抑制这些病变的产生具有显著效果。

基于葛仙米的生物医学功效,它深具开发成保养品或保健品的潜力。研发团队掌握高产量培育技术,能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价格实惠的各类衍生产品,供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此外,其栽培模式符合2050净零排放目标,有助于藻类固碳政策的实现,并推动绿色循环农业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