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被毁坏的国军公墓(徐全)
胡琏将军题写的「民族魂」石碑,在国军公墓被破坏之后,被用来当作农田水沟的脚踏石板,成为了「被践踏的民族魂」。(图文:徐全提供)
在湖南高平,曾有一座国军第十八军第十八师的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公墓是为1945年的湘西会战牺牲官兵而建。78年过去了,当年的国军公墓早已消失在政治运动的大潮中,而剩下的残碑断垣与故事,则告诉我们:对历史的反思一刻都不能停止。
国军第十八师源自湘军谭延闿部,1928年9月成军。首任师长为鲁涤平。第二任师长张辉瓒于1930年在围剿中共红军时被俘身亡。对日抗战爆发后,该部直属第九集团军参加淞沪会战。1939年7月隶属第十八军。国军第十八军成军于1930年8月,首任军长为陈诚。黄维、罗卓英、胡琏、彭善、方天、罗文广、高魁元均担任过该军军长。第十八军成军后一直与中共红军作战,并参加过陕变后对张学良、杨虎城的讨伐。对日抗战爆发后,第十八军先后参加保定方面作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第十八师编入后,第十八军于1939年9月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1940年5月参加枣宜会战。1943年5月参加鄂西会战。1943年11月参加常德会战。1945年4月参加湘西会战。
1945年湘西会战期间,国军第十八师与日军在高平一带发生战斗,国军方面300余人阵亡。战后,各界在高平中学后山上建立阵亡将士墓。公墓主体为纵横6米、间高3米的锥形土推,安葬在原永固镇内罗洪、高平大桥边各战场阵亡的300多名阵亡军人遗骸,四周用青砖围砌1米高防滑墙。公墓全称为「笫四方面军第十八军十八师湘西会战阵亡烈士墓」。正前方修牌楼,上方镶嵌一块一米长石刻横额,镌刻国军第十八军军长胡琏题写的「民族魂」三字。门两旁竖立石刻十八师师长覃道善的隶书联语:「为五千年民族争光歼彼倭寇,替四百兆同胞效死复我河山」。
牌楼两旁周边墙壁上镶嵌大石碑,左为枫林中学校长周方撰写的《墓志铭》石碑;右为「阵亡烈士名录」。铭文两旁镌刻一副联语,为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的魏字题联「伟绩着丹书,姓字共江山并永;丰碑磨碧落,光芒与日月同辉」。内墙正上方嵌大石碑,镌刻国府新化县长胡翰所题的「浩气长存」。公墓左侧修筑一座木质六角亭,四周就栏架木板作座椅,供游人休息,亭中央竖一块供人题字的大石碑。公墓右下方为「倭奴冢」,立有书写「倭奴冢」字样的石碑。
公墓《墓志铭》全文如下:
□□□□杀淫掠之惨毒,我高平人盖□□□□□□皆亡之愤矣。忆敌八年以来,凡有进犯,鲜不坚为靡而锐为摧,此次湘西会战竟能反守为攻,追敌及数百里外,寇尸枕藉,山谷马仗弃掷无算。时德正溃降于西欧,日亦败退于湘西以为东应,是则我高平守军之死,不仅保我梅城,直竖反攻先声,以光我国史于无既矣。十八师师长覃公道善悯袍泽:成仁此役者之不可长暴露而不欲百世祀也。聚尸骸于高平中学之后山,筑为公墓且构忠烈亭以纪之。我高平士民其可忘其来苏之功乎?方居迎官桥老屋,沦为豕突,伏窜草间偷活,我飞机之□□、我炮声机枪之鞺鞳,均得探望而侧闻之,且仆敌以求庇国军,而适我军云至。追述寇灾至此,其歆感又何如者,而岂其一人之歆感耶?故于公墓成筑,为记其事以纪死者之惨烈,而永高平人士之思于无极也。
湖南私立枫林中学校长周方谨撰
湖南高平私立中学主任王成翰敬书
三十四年秋古高平八万民众代表□□□□□□
这座国军公墓在1949年后遭到毁灭性破坏。1954年,在中国大陆「清除反动遗迹」的政治运动中,第十八师公墓被毁,仅剩余残碑。大部分拆除的条石被用来砌水井。墓志铭石碑因石块太长,被砸成两块,其中一块当作洗衣板。至于国军阵亡官兵骸骨,早已不知去向了。
1954年,在中国大陆「清除反动遗迹」的政治运动中,第十八师公墓被毁,仅剩余残碑。(图文:徐全提供)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胡琏将军题写的「民族魂」石碑。这座石碑,在国军公墓被破坏之后,初期被用来当作农田水沟的脚踏石板,成为了「被践踏的民族魂」。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关于国军抗战的历史慢慢又被提及,前往当地考察、了解当年国军第十八军第十八师作战过程的专家、军史爱好者日益增多。当地村民发现关注抗战的外地人士纷纷前往探访公墓,便将胡琏题字的石碑暗中收藏,拒绝交出或向外界展示时收取费用,以牟取经济利益。这座石碑又成为了「被牟利的民族魂」。
2020年,受胡琏将军之孙胡敏越牧师嘱托,我和湖北文史专家万学工老师讨论如何让这座「民族魂」石碑重建天日。万老师与当地村民交涉多次,对方称石碑在当地「保存」较为合适。只不过,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看到当地官方或文物管理机构将这一石碑列入文物名册,因此石碑下落也就无从探寻。「民族魂」依旧不见天日。欣慰的是,经过万老师努力,石碑拓片来到了台湾,保存于胡琏故居纪念馆暨研究中心,以供后人铭记那段历史。
八年抗战,国军官兵血染山河、骸骨遍地,但众多墓冢早已被荡平。所谓精神与青山为伴,只是一种浪漫的自我安慰。今人看到残碑,尚且心痛不已;则当年究竟要在何等偏执的意念催动下,人才能抡起第一个铁锤、砸向他们的安息之所。希望那样的年代永远不要再回来。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