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邓小平影响至巨──中国崛起力量来自何方(五)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功于中国总设计师邓小平。(中新社)(香港中通社图片)

政治与经济相互交错影响,不同时空背景有其不同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那样的时空背景下,自然也会形成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指导思维,诚如大陆学者钟祥财分析,毛泽东在听取人民公社汇报时说:「过去搞军队,没有薪水,没有星期天,没有8小时工作制,上下一致,官兵一致,军民打成一片,成千上万的人调动起来,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很好」;但那是在内处黄土高原极度赤贫,外处日本入侵残酷屠杀及接续的「国共内战」年代,完全不俱备物质激励条件下的社会经济,以此衍生的经济发展指导思维,导致经济上的「左」倾冒进。

邓小平在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时就说「1957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政治上的『左』,导致了1958年经济上搞『大跃进』,使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人民生活很困难」。

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新的时代来临,在新的时空背景下,政治与经济再次相互交错影响。1978年,面对「文革」后的政经严峻局势,及继续肯定「文革」的「两个凡是」 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论战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挺身旗帜鲜明地批评了「两个凡是」,并坚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论战。

1978年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邓小平在该会召开前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提出「解放思想」、「实是求是」,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并睿智地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另并要求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

邓小平上述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论述指引,使得「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政治与组织等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使中国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

邓小平除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反复申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另也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接着的几年,邓小平除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与时俱进的政治论述。

邓小平并谆谆告诫,称「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造成很大的灾难。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实现四个现代化),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着重干。」、「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所以,从去年(1979)起,我们就把工作着重点转到了建设上。我们要把这条路线一直贯彻下去,决不动摇」,将抓经济视为和平年代国家最核心的大事,要求「一心一意搞建设」。

邓小平所提论述影响经改至巨。例如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说法,诚如大陆学者刘社建的分析,在长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大锅饭」分配方式以及「越穷越革命」的理念,长期禁锢着人们的思维,邓小平此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论述,「冲击了长达30年不敢言富、把贫穷等同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故此一号召「无疑起到了突破僵局与振聋发聩的作用。这一具有革命性的纲领式号召,其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应如何估计也不过分」。

国家领导人必须拟定愿景,提出明确的国家目标,指引未来的国家方向,凝聚群众为共同愿景努力奋斗的信心。然而,愿景的体现依赖政治论述。因此,政治论述可说是一个政治领袖的灵魂。

邓小平复出实施经改,提出一系列为振兴中华的政治论述,表达了斯时群众期盼改变贫穷落后的民族心声,为经济大改革提供信心指引方向。但空有论述不足,要知我国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的改革,均以悲剧告终。此次「经改」的规模广度与深度,均远迈古代,何况还有美国势力,故其难度从所未有。邓小平以先行「试点」再「推广」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将改革风险降至最低,终于成功推动划时代经济改革。

40年经改,中国大陆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急遽提升,从1978年到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从3645.2亿元增长到90兆309亿元(增加246倍)、人均GDP从155美元增长到9800美元(增加63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4兆6200亿美元(增加238倍),「改革开放」功在现代中国。

【系列完】

本文节选自《建党百年奋斗百年:中共的力量来自何方》,作者:戚嘉林主编,出版社:戚嘉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