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第三方最后奔走──马歇尔调停之24(蒋世安)
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场中之蒋主席(蒋中正),左为政府代表孙科、吴铁城、陈布雷、陈立夫。(中时报系档案照片)
周恩来既对马歇尔所提对张家口休战十日之建议,加以拒绝,国军遂继续向张家口推进,共方则集结重兵,准备包围国军,而国军傅作义部,以骑兵突行收复张北,再自张北南下,迳趋张垣,行动敏捷,使其无法抗拒。张家口遂于10月11日收复。
如此,可以断绝共军关内与关外之陆路联络,及关内共军弹械之接济,蒋介石大为满意,认为:
张家口收复,察省底定,北门锁钥在握,一年来所最为忧虑者,至此始得解决。而内蒙局势,亦因此转趋安定。共军窜窃之暇隙,至此已大部遏阻矣。
张家口之收复,蒋即自动下令停战,并决定由国府颁发国大召集令,以11月2日为国大代表报到之日。这是不愿再与共方拖扯下去了。王世杰欲劝阻之,蒋以为此会既只制宪而不行宪(即不举行选举总统等事),尽可不再顾虑反对。
蒋继于17日发表关于中共问题之声明,并由马歇尔送交中共。声明内容含有八款,此八款大都为中共原已同意者,或原为中共所要求者。其最要之点如:
1.东北共军及国军应照6月间所拟定之驻地与分配,尽先实行。
2.关内地方行政权问题,可交改组后之国府委员会解决。
3.中共须于停战令发布之日,提出国大代表名单,以示愿意参加国大。
蒋又商得孙科之同意,由孙发表谈话,敦劝中共接收蒋之八款。孙商得蒋之允许,由政府政协代表推邵力子、吴铁城及雷震赴上海,邀请中共及其他党派人士来京商谈。这是蒋在军事胜利后,再次以战逼和的尝试。
中共方面,对于继续谈判,并不拒绝,只是谈而不和。延安方面的指示是:
在全国大打条件下,一切谈判是为彻底暴露美、蒋反动面目,教育群众。只要美、蒋一日不主动放弃政治谈判,以欺骗群众,则我亦不应主动对美、蒋宣告谈判最后的破裂,使自己陷于被动。
因此,周恩来为了争取说服第三方面的某些人士及「揭露国民党假谈判真打的阴谋」,即同第三方面人士黄炎培等多人,于10月21日来到南京,准备继续谈判。当日蒋接见彼等,周向蒋表示,不能接受其八款。蒋告知王世杰,谓国府委员会可照政协会议改组,行政院须于国大会后改组。一切交孙科处理,即赴台湾。
第三方面人士提出折衷方案,主张现地停战,关外之长春铁路由政府立即接收,东北共军分驻于嫩江、合江、黑龙江三省。
周恩来愤怒地责备他们,说这个方案是对中共「落井下石」。因此,第三方面人士即到孙科、马歇尔处收回方案。事后周告知其同伙李维汉说:对中间份子,平时以说服教育为主,但在他们严重的动摇关头,必须坚决斗争,纠正他们的动摇。
说起来,这些第三方面人士,也只是希望解决问题,得到和平,而努力奔走。但共方只是为宣传而谈判,如此谈判,怎会有结果?
但是三方面人士仍不死心,于10月30日晚在孙科寓会谈,到会者有民盟黄炎培、沈钧儒、章伯钧、张申府、罗隆基、徐溥霖、蒋匀田等,青年党曾琦、李璜、陈启天,无党派莫德惠、胡政之等,政府代表除陈立夫外、王世杰、邵力子、张厉生、雷震等均到。首先由孙科说明政府之意见:第一、行政院须在国大闭会后改组。第二、宪草照从前所协议者。第三、地方政权问题,中长路沿线各县市先由中央接收。其余由改组后之国府委员会解决之。
孙之第二项说明,等于取消国民党二中全会的修改案;第三项即不提蒋之五条件(实际上,国方军事上之进展,已完成此条件)。似为国方最大的让步。
但罗隆基报告中共方面之意见:第一、不能以提出国大代表名单作为停战条件。第二、欲中共提出国大名单,须先改组国府,同时改组行政院,协议修正宪草,协议国大名额及开会日期,否则不能提出国大名单。关于停战问题,须为无条件停战。地方政权问题,不能以某一省城或县城在国军手中,即视为此全省或全县之政权无问题。
罗之转达共方意见,使问题更为复杂,而无从解决了。所以李璜表示:第三方面觉得奔走以来,已无力可尽,最好由政府代表与中共代表直接面谈。王世杰问:「昨日见面时,诸君提出问题,希望获致解决,……何以各位今天忽转而消极?」李璜答称:「此乃有如连环,不能打开,即政府要先提国大名单,而中共要先改组国府及行政院。政府所要求者,中共做不到;中共所要求者,政府不许可。」曾琦说:「我索性说穿中共之隐衷,中共以为政府今日之停战,是因冬令不宜于战争,骗得中共参加国大后,将来仍不免战争。」
【未完待续,蒋世安专栏每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