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东陵大盗孙殿英的国军华北游击战 (徐全)

(图/网路)

历史人物从来不能够脸谱化,也不能够完全定格化。曾担任国军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率部盗掘清东陵的事件可谓世人皆知。不过此事过后,孙殿英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潜,仍然参加了1933年的长城抗战,更在1937年七七抗战之后成为了国军在华北从事敌后游击作战的重要军事领导人。在中国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冀察游击司令部第二支队抗战阵亡官兵忠烈墓」的存在,便是这一段孙殿英甚至国军在华北进行游击抗战的例证。

在中国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有一座纪念国军游击部队阵亡的公墓,名称是「冀察游击司令部第二支队抗战阵亡官兵忠烈墓」。它与国军冀察战区、东陵大盗孙殿英、国军的游击抗战,具有密切关联。

七七抗战之后,游击作战成为国军重要的抗敌战略。在这一背景下,除了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的战区之外,也成立了两个专门的游击作战区域,分别是鲁苏战区和冀察战区。这两大战区的特点是,日军占领大城市,而在农村和山区的广袤范围内,则是国军、中共、日军三方交错的态势。在冀察战区,孙殿英从冀北民军司令,被任命为冀察游击司令。作为国军游击武装,冀察游击司令部第二支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它的直属军事主官是王天祥;最高指挥官是孙殿英。

公墓的建立,与安葬冀察游击司令部第二支队长期在武安一带坚持敌后游击作战阵亡官兵有关。公墓正门为欧洲式风格的正门。大门正上方石额镌刻「忠魂常昭」,落款为「山左王天祥题」。门柱石雕像为士兵,一个右手持枪,一个左手持枪。公墓正中是高26米的纪念碑。呈锤形,碑顶有碑帽。纪念碑的上段,四面镌刻不同题词,分别是行书「举国同钦」、隶书「意尽仁至」、楷书「碧血千秋」,和行书「民族之花」。

纪念碑东侧矗立碑亭。碑亭高十余米,外侧有砖雕挽联,上联是「为民族解放丹心报国家光荣环义冢」;下联是「求世界和平碧血灭倭贼浩气耀忠亭」,横批是「忠义精灵」。正中石碑对联为「弟兄们!你们已捐躯成仁,把白骨筑就抗日建国路;同胞们!后死当拚命杀敌,用鲜血浇灌民族解放花」;横批是「壮志千秋」。石碑顶部雕刻有两名手持中华民国国旗的士兵,镌刻着「抗战建国」字样。

公墓纪念碑碑记全文如下:

「冀察游击司令部第二支队抗战阵亡官兵忠烈墓碑记

自古忠义之士怀才抱器,每多不遇于时,及一旦国家有难,存亡不保,投袂而起,挺身抗战,或以热血溅寇头,或以赤手褫贼魄,不幸而授命疆场杀身成仁,其一种至大无畏、凛然不可犯之正气正足以磅礡宇宙,充塞两间,而事迹之流传亦可歌可泣,永垂矜式。则收白骨于各方,葬之一邱以其灵,摘衔名于军册,刊之贞石俾传其实,立公墓以招英魂,筑坟园以资凭吊,不亦宜乎。溯自民国二十六年庐沟桥七七事变以来,日寇以强烈之炮火,精锐之器械,倾海陆空军数十年之蓄积,狼奔豕突,所向无前。维时军长孙公殿英息影平都,不问时事,事变既起,怒气填膺,深知国际战争之惨酷与我国家民族之危亡已至。乃于平郊之役,亲率学生突出重围,登高一呼,万壑回应。旧日部属及各地民团携枪来归,愿公领导抗日者不下数万人。既而受命中央游击冀察,根据太行,移防武安。适武安溃军遍地,纷乱如麻,公亲临抚绥,备加存问,解决伪匪,树立政权,社会渐安,人心大定。而公之部下有王司令天祥字瑞符者,尤其胆识智勇足备,文武兼资,誓以精诚湔雪耻,其待遇士兵则解衣推食,结之以恩,而受护民众则敬老慈幼,见之以礼,及血战展开,在北有平郊之战,房山之战,滹沱河之战,在武安有西庄之战,万安之战,以及峰店,徘徊,焦庄,崇义,龙泉等各地之战,总计大小战事数十次,每战必捷,无攻不克,采取游击,使敌人死亡枕籍,疲于奔命。其中尤以万安,焦庄两役,敌人倾巢来袭,王公指挥属运用神奇,终于追逐日寇及城而返。我军虽有相当牺牲,而敌人伤亡十倍于我,以致城内日寇,闻王公之名,无不疾首蹙额,转相告语,以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大有逢王不战之势。此事实俱在,我父老所引为美谈者也。王公莅武,初在第九支队刘司令月亭部,任第六大队长。扼守万安,不数月间,累以战功晋升第二支队司令,一时军长知人之明与王公报国之切,腾传遐迩。而此阵之官兵六十一员名者,平者受知遇之恩,临阵无苟免之见,以公领导,潜移默化,忠义之气,浩然在胸,只知有国,不知有身,拼出一己之热血头颅,换取敌寇之枪炮弹药。为国家争胜利,为民族争生存。终于先后战死,宿志己酬,求仁得仁,忠魂以慰。当此战争方殷之际,国家之 恤 典未颁,遗族之待抚方亟之数十君子者,固无时不在两公痌念之中。每一道及,辄自唏嘘悲叹于无已也。夫自古皆有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者,其何以辨,壮哉马伏波之言曰,大丈夫当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安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呜呼,从军健儿不当作如是想耶,将来驱出日寇,战事结束,民族复兴,薄海懽汴,中央褒典,荫施泉壤,国家恤赏,遍及遗族,生者既含笑于人寰,死者亦瞑目于地下,而军长孙公司令壬公亦可稍释其哀悼之思,舆轸念之意矣。锦章忝理乡邦,志在抗战,崇功报德,义不容辞,刊石记名,责无旁贷。兹将冀察游击司令部第二支队阵亡官兵姓名详列于后,以待后之观风者莅此坟园,临斯胜地,徘徊义冢之侧,摩娑碑碣之文,俯仰陈迹,凭吊古今而有兴感焉。病故官兵二员名亦抗战勇士也。是为记。

国民政府军军事委员会军法官冀察游击司令部军法官

武安县县长并国民抗敌自卫团司令动委会主任委员蕴青王锦章撰文历署陕西定边县郿县知事郝群五敬修书丹」

这座公墓在1949年中共建政之后,年久失修。当地官方在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前后对公墓进行过修葺。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的指挥官王天祥。王天祥的人生经历堪称中国近现代军事人物人生轨迹的一个鲜明缩影。王天祥早期是北洋军直系成员,追随冯玉祥、庞炳勋。北伐成功后,成为国军一员。早期,追随过华北军事集团讨伐蒋中正。抗战爆发后,追随孙殿英而成为游击部队指挥官。中共方面对王极为看重,王本人对中共也无恶感。后,王参加了日伪军,最终以起义方式参加了中共八路军。从北洋军、到国军、到反蒋、到抗日、到参加日伪、最终到投奔中共,王天祥的故事可谓将半个世纪的中国军事史书写完成。不论个人之路如何选择,国军在各个战场、战区中的游击抗战历史,都是不能够被忘却的。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