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端午节习俗由来非屈原?──未酬邦国中兴之77(朱伟岳)

伍子胥是古代有名的军事家、规划大师,他规划的苏州古城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苏州人用端午节来纪念伍子胥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新社)

公元前485年的某一天,吴王夫差亲帅陆军及水军向北方的齐国挺进。吴国的陆军部队,在齐国南部边境,还打了几个大胜仗;但舟师方面,情况却不同了。吴国的水师统领,夫差派大夫徐承出任。徐承率领了吴国舟师舰队,从太湖苏州出发,经过新开凿的运河邗沟,到数百公里外的黄海,去与齐国舟师,进行一场海战。

要知陆上和海上的作战,在气象上的要求,水军较陆军要严格得多,因海象的变化大而多,非陆上的情况可比。故在海上航行作战,要由较有经验的讨海人率领,是很重要的事。见之于百年多前的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舰艇及武装,不比日本海军差,士气也不输日本,但就输在海上的经验及历练不如,功夫未到之故也。

当时齐国水军大概有300艘海船参战,在琅琊山(今山东青岛沿海)沿岸的黄海列阵等候。双方出动的水师兵员多少呢?推估是如大翼船编制为91人,估计中翼船编制约为71人,小翼船编制约为51人。以齐国及吴国双方舟师皆出动300艘估算,平均每艘配约水师60人计,双方水师皆约18,000人。约2700多年前,在今琅琊山黄海海面,共约有3.6万人在那里呐喊厮杀。

吴国徐承率领的水师,在余皇号旗舰率领下,从太湖苏州出发,经邘沟入淮河出海,再浩浩荡荡北上琅琊海面。这是到水上航程数百公里以外的黄海,那时舰船的主要动力,就是划桨及风帆;而近岸航行,海风多吹向内陆,故应多以划桨为主;已划了几百公里,吴国水师的桨手们,体能的消耗已较多了。故齐国水师,基本上处于以逸待劳的状态。

加以前文曾提及,吴国的船舶,应较多为平底沙船,而齐国的船舶,应较多为尖底福船或广船;沙船在海浪中摇晃较大,而福船或广船则相对灵活。故当吴国水师到达琅琊海面之时,齐国水师已俱有以逸待劳,舰船操纵较灵活方便的优势。齐军水师就把它们的300艘战舰分成3个冲锋阵列,分路向吴国水师冲锋。

当冲到距吴军约200公尺远时,齐军水兵用强弩以齐射的方式,向吴军舰队发射燃着火的弩箭。那时双方的舰船,无论船体或上部结构,大都用的是木材,大量燃着火的弩箭袭来,当然引起舰船的起火,船已起火,总要以救火为先,故先发射弩火箭者,也占了优势。接着当齐军水兵冲到约100米时,更加密集的弓箭以带火的箭束射向吴军舰船,使吴水军整个舰队被笼罩在一片火雨之中,战场海域中火光冲天是当年海战的场景。吴水军既要灭火,又要准备齐军舟师靠近作接舷的肉搏战,吴国舟师较为慌乱,事属难免。

正忙乱间,齐舟师3个阵列冲锋舰队已冲入吴军水师舰队中,进行对吴国水军舰队的分割而后包围战术,使得双方舰船对舰船的惨烈登船肉搏接战中,齐水师也占据了优势,因之吴国水师的旗舰余皇号,也被齐国水师掳获。吴舟师统领徐承身中数箭,在部众拚死护卫下,转乘他舰突穿齐水军重围,向南撤退而去。这华夏历史中有纪录的第一次海战,以齐王国水师大胜结束。

这次海战中的火攻战术,一直为兵家所延用,最有名的应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水上的裂焰,自公元前485年琅琊山黄海水上烧至公元208年的赤壁近700年没有熄灭;近世之海战,那海上裂焰势将继续烧将下去。

吴王夫差的陆军主力部队,占有先发优势,在齐国南部边境,还获有初步胜利。原定计划是,舟师得胜后登陆齐国国境,前后夹击,征服齐国。岂料舟师大败,夫差闻讯大惊,反过来担心齐国舟师登陆吴境,切断吴国陆军撤退归路,乃立即下令班师,铩羽而归。

吴王夫差大败而回,不是检讨他自己的战略设计,竟把检讨目标放在吴国崛起的功臣伍子胥身上。夫差周围,当然不乏要斗倒伍子胥的要员们。伍子胥乃被吴王夫差,以私通齐国的罪名赐死。伍子胥当然懊恼莫名,死前对家人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双眼挖出,挂在东城门上,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亡吴国。

吴王夫差听闻此事后,下令把伍子胥的尸首裹于酒囊内,并抛弃于钱塘江中。由于伍子胥是普及造舰船的先驱,也比屈原早两百多年,沉尸于钱塘江,民间崇拜他的粉丝们乃望江祭拜,故有些文献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或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龙舟的设计制造,本身就含有造船技术竞赛的意义在内,确似与伍子胥较有关联了。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