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华夏天文研究上溯万年──未酬邦国中兴之50(朱伟岳)

1987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据今6400多年的蚌壳龙形图案因年代最早、形象逼真,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濮阳市戚城公园对3组蚌壳龙的图形进行了清理修复后,将这项20世纪河南省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以及后来的研究成果正式对外展出。图为2001年展出的第一组蚌壳龙(左)、虎与陪葬者的坑穴。(图文:新华社)

《西洋新法历书》依名字看,好像是纯西洋历法,事实上是中西文化合流的现代历书。中国的皇帝号称天子,皇帝是天之子也,故中国对天文的研究,一直是最高层的瞩目研究对象,自亘古至明、清朝,从未中断。

今之历法,是由上古许多不同历法逐步整合演变而成。依古天文专家伊世同教授指称,华夏的天文研究演变历史,可上溯万年。盖民国77年(公元1988)春,那年正是龙年,大陆考古学界发表了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45号墓发掘报告,该墓文化层属6000年前的仰韶时期。墓主是一位身高184公分的大帅哥,有3位殉葬者,是仰韶文化层殉葬的首次发现,故推测墓主应为当时一位国家级大领导。更重要的是,该领导脚底不远处,有一座由贝壳组成的北斗星座图像,其斗柄是一根人腿骨,直指面对墓主左侧一条贝塑龙形图像,相对于右侧为一条贝塑虎形图像。这图像正和民间习称的左青龙、右白虎呼应,这些贝塑图像已埋藏了6300年以上。

北斗星座是由大熊座的7颗明亮恒星组成,习称北斗七星。既称为斗,就有斗柄及斗勺;瑶光、开阳、玉衡3星象征斗柄,天权、天玑、天璇和天枢4星组成象征性的斗勺。若以天璇为基点对天枢连线而上约5倍之处,有一颗较明亮的星,即为北极星;孔老夫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中的北辰,就是这颗北极星;所谓众星共之,就是兜着它转动之意。这斗柄及斗勺的指向是沿着北极星转动不停,因之斗柄方向的指向可作为判断季节的标志,战国时《鹖子》一书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史记‧天官书》与《汉书‧天文志》均有「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之说。

由此可见,这濮阳西水坡45号墓出土的龙、虎、北斗贝塑图像,其意义就不仅是个普通的艺术摆设了。伊世同教授乃根据地球自转时,其南北极轴线有轻微绕转所称岁差(又称地轴进动)现象,故天象也跟着时间有所变动。岁差绕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5722年,故6300年前看到的天象,和今天所见的天象不尽相同,伊教授乃把6300年的天象,推算再现,拿来和濮阳西水坡45号墓出土的龙、虎、北斗贝塑图像比对,明显出现相关对应关系,就证明了这6300年前的贝塑图像,正是当年的天文实像,在地下理藏了6300年矣!

这东青龙、西白虎的两仪性系统图像,依大陆各地陆续考古出土的发现,一直存在至约2700年前的战国时代,然后才演变出来西安汉墓出土约2000年前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天文四象性系统图像。由东青龙、西白虎两仪图像系统,演变到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象天文图像系统,费时约3600年,那先民从茫然无知演变至东青龙、西白虎两仪图像系统,费时起码应在3600年以上,故华夏民族对天文历算,连续不断的观察研究而有实物可证者,当在万年以上。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公元1900-1995,清光绪26-民84)对这华夏万年的天文成就,赞称贡献伟大:特指其贡献为对星体是浮游于无限宇宙概念的提出,对天极和赤道系统的改进,世界最早的天体测量及星图缯制,而星图座标为赤道座标,与现代使用者相同,而已用2000年以上。

观测方面,唐朝时钟表装置窥管(即没有镜片的望远镜)的使用,13世纪元朝郭守敬各种天文仪器采用赤道装置方法的奠定,以及保持日食、月蚀、新星、彗星及太阳黑子的精确纪录达2000年以上,至今这些纪录仍可作为岁差、日食、月蚀、新星、彗星周期及太阳黑子影响等分析参考,世无其匹。前述之《西洋新法历书》,是在不少华夏元素中加入西方以几何公式说明天体运动,再加上阿拉伯人以球面投影缯制星图而成,正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啦。任何事物的中西交流,或即应如此,没有独霸,应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至于现在的天文,重要方向已变为天体物理学了。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