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蒋介石说:亡于日本,能为亡国奴;亡于共党,为奴亦不能
“攘外必先安内”其实并非蒋介石的发明。宋高宗赵构,面对金兵的威胁和农民起义时,认为“腹心之患深可忧,不先去之,无以立国。内寇不除,何以攘外”,所以他宁可对金称臣,也要从前线召回岳飞、镇压农民起义军。
清朝晚期,慈禧既遭帝国主义侵略、又受国内民众的反帝反封建,她选择了把进攻目标集中民众身上,以致“借师助剿”、“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在指挥“剿共”的行营南昌发表文告说:“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者联合进攻,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凡有一点智识的都应明白,此时应以共同御敌为纽带,将国人团结起来、共同御外,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威望、建立自己的权威。然后,蒋某人没有这么做。
“九一八事变”前的1931年8月22日,在南昌讲话时、他竟然赤裸裸地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这种话竟然也能说的出口?这明明就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翻版啊!既然能说出这样的话,那么,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某人以数十万大军对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就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意外了。
“九一八事变”后,他又发动了第四次、第五次“围剿”。面对当时纷纷要求北上抗日的地方军、中央军,1933年4月,蒋介石在对“剿匪”将领的讲话时说:本总司令此来决与我赣中诸将士共生死,同荣辱,殄灭赤氛,以安党国。如再有偷生怕死,侈言抗日,不知廉耻者,立斩无赦。
可笑的是,蒋某人如此醉心于内战,却被那些“果粉”“蒋粉”视若不顾,唯对解放战争说“内战无英雄”!不仅如此,他们还拼命替蒋某人洗地,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并没有下达不抵抗的指令,不抵抗是张学良的自作主张。
包括张学良,在晚年接受访问时、也曾特别声明,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是他本人下的命令、和蒋介石无关。而实际情况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蒋介石已经指示过张学良“力避冲突”、“应予不抵抗”,至于事变发生的那一刻,蒋介石是否再次下过“不抵抗”的命令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前有车、后有辙”,蒋某人对于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的立场是以一贯之的:
“济南惨案”发生后的1928年的5月10日,蒋某人在日记中云:晨,到兖州。上午,谭延闿、吴敬恒、张人杰到。会议议至下午四时,决取不抵抗主义,宣告中外,而各军渡河北伐,完成革命为唯一方针。故对日本,凡可忍辱,必须至最后亡国之时,乃求最后历史之光荣……
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蒋某人的“不抵抗主义”的最早出处。那么,蒋介石为什么不抵抗呢?1934年,在由他口述、陈布雷笔录的文章《敌乎?友乎?中日关系之检讨》中,是这样说的:“日本人终究不能作我们的敌人”,而中国“亦究竟须有与日本携手之必要”。这意思是很明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