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属于中国大陆老百姓的国军纪念碑(徐全)
独立第九旅纪念碑。(图文:徐全提供)
在中国大陆众多的国军纪念碑中,位于广州的国军独立第九旅阵亡官兵纪念碑,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因为阵亡的官兵姓名不可考;而为他们建碑立墓的,是战争时期的民众。没有姓名、而只能成为统计数字的阵亡国军官兵,也是老百姓的一员。在学习历史中,看到一位年轻学子说过这样一句话:「老百姓的历史,不是落后或平庸的存在。」这让我很触动。在那场关乎中华民国国运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争中,就是这样一个个不平庸、不落后但又没有姓名的老百姓,奠定了抗战胜利的最伟大根基;正是这样一个个不平庸、不落后但又无名的老百姓,在1949年后极左疯狂的年代中,冒着风险为国军守墓护碑。除了致敬,还是致敬;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广州保卫战的劲旅
其实,就一般军史而论,广州保卫战在对日抗战中似乎显得不那么耀眼。究其原因,粤系国军海派作风以及应对日军进攻的处变能力,备受质疑。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日军开始进攻广州时,不分粤系国军军官还在香港北角的戏院听曲,以致於戏院方面不得不在屏幕上打出字幕来告知坐在台下的军官们赶紧回去备战。
当然,这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不论是黄埔系国军,还是粤系国军,在抗战中的英勇付出是不容置疑的。国军独立第九旅就是这样一支部队。1936年8月,第一集团军所属之第四独立团与第一军所属之教导团,合编为独立第九旅。对日抗战爆发后,该部隶属第十二集团军担任沿海警备。1939年隶属第九集团军,同年6月驻扎潮汕。1940年隶属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部,后隶属第十二集团军,直至对日抗战胜利。
国军的争先赴死、老百姓的真挚缅怀
1938年10月日军向广州进攻的过程中,在广州龙洞地区遭到国军第十二集团军独立第九旅的阻击。彼时,广州之战已经进入尾声,国军的溃败已经是难以改变的事实。不过,在龙洞一带的国军独立第九旅官兵为了掩护村民的撤退,坚守阵地与日军进行拉锯。战斗结束之后,村民们目睹了阵亡的独立第九旅3名官兵遗体,感念军人们为了保护民众转移的牺牲,将军人们秘密安葬。
2005年,村民们就地立起了一座小型的锥形纪念碑,碑身上为「独立第九旅抗日阵亡官兵纪念碑」,题款人为「龙眼洞村民委员会」。纪念碑亦有碑记,兹将其抄录如下:
「1938年10月21日,国民军独立第九旅在龙眼洞、罗岗防线与日军激战,国民军不支,退入龙眼洞继续抵抗,掩护村民向北面山区转移。其中部分官兵在东街松青里等地展开伏击,击毙数名日军后,3名国民军战士军光荣牺牲。村民回来,发现在南门头、瓦窑岗、迎龙门、三角塘、浪伞咀等地都有国民军战士遗体,深感其勇,将国民军战士遗体安葬在高田山上。」
不平庸的历史永存心中
1949年之后,这段国军独立第九旅官兵保卫广州民众撤退而牺牲、外加老百姓收敛他们遗体的故事,是不能够公开讨论的,一直被尘封在许多民众心底的记忆中。广州,不是一般的城市──它是国民革命的发源地;在这里有为了建立中华民国而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在这里,诞生了黄埔军校;在这里,诞生了国民革命军;在广州,国父孙中山先生担任了大元帅、非常大总统。
因此,广州有很多耀眼的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纪念碑和墓葬,成为旅游景点。包括孙立人将军领导的国军新编第一军公墓,主体被毁,但纪念碑仍在,常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和舆论的话题中。
但国军独立第九旅不是一个有名的部队,没有获得很大的舆论关注;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知名度特别高的将星或后代,来延续这个部队的历史和记忆。但它毕竟是一支为了抗战、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的国军部队。它并不平庸,也不落后。我2019年春季在独立第九旅纪念碑踏查时,就注意到,在碑文中,民众是以「国民军」称呼独立第九旅。国民军,在中华民国军史上,是华北的地方军事集团。但此处碑文的「国民军」,定然是指中华民国国军或国民革命军,而非1928年之前北方的「国民军」。当时的我,一度觉得这样的碑文书写非常不严谨、不准确。
但如今想来,我自己的看法错了。这样的碑文最为真挚、最为朴实。曾经有青年学生问我:所有的碑文和祭文都是4字一组的格律吗?我依据自己的记忆,觉得大多数碑文、碑记是文言文或四六骈文,文采飞扬、辞藻华丽。而广州独立第九旅的国军纪念碑,碑文非常朴实、无华而简单,用字遣词似乎也不那么精准。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这座纪念碑无与伦比的意义,以及老百姓心中对阵亡国军的怀念与尊崇。
老百姓的历史不是落后或平庸的存在。这是一个大家不会公开否定但却时常会不自觉忽略的真理。在极左的红色癫狂年代中,当国军纪念碑、公墓在中国大陆被一个又一个石头砸毁时,暗中收敛遗骸、搜集残碑的,就是那些良知没有泯灭的老百姓。而这些老百姓在那时所守护的,其实也就是穿上了军装、曾经守护过他们的老百姓。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发掘国军纪念碑的历史,就是发掘老百姓的战争史。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