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东升西降 美国说了不算(胡 勇)

美国总统拜登美国时间15日在白宫和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视讯峰会。 (路透)

一如舆论预期,举世瞩目的习拜会既没有不欢而散,也没有扭转乾坤,而是留下了各自解读的空间。尤其围绕着美国总统拜登在对台政策上究竟说了些什么,两岸再次吵得不可开交。但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会晤的成果,北京塑造中美关系的意愿和能力正在增强。中美关系何去何从,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的。

曾几何时,美国是拥有中美关系定位话语权的强势国家。从上世纪末「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到本世纪初的「战略竞争者」,再到「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几乎都是美国出招,中国接招。不仅如此,连G2(两国集团)、Chinamerica(中美国)等美国学者提出的概念也让中国的学者、政策分析师咬文嚼字了很久,人们纷纷揣测这些时髦名词的背后究竟有没有美国政府的政策意图。如果有,到底释放了哪些政策信号。即使从舆论耳熟能详「小布希政府的对华政策」,却鲜有谈论「江泽民政府的对美政策」这一细节中,也可一窥当时的中国是难以塑造中美关系议程的。

随着大陆国力的增强,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后中国外交更加奋发有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是中方在中美关系定位中谋求话语权的一项重要尝试。尽管欧巴马政府在短暂犹豫后没有接受「新型大国关系」的论述框架,但北京已经向华府传递了明确的讯息中美是平等的大国,必须相互尊重。两国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经营,即便美国实力仍然强于中国,也不能独断专行。更何况双方实力差距正在缩小。

于是,当拜登政府以为可以沿用川普政府的对华极限施压政策时,就被杨洁篪一句「中国人不吃这一套」顶了回去。当拜登政府试图以「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来定义中美关系时,中方也毫不客气,直接亮明观点所谓「三分法」其实是遏制打压中国的「障眼法」,其中对抗遏制是本质,合作是权宜之计,竞争是话语陷阱,因此中方明确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

既然中方反对美方对中美关系的单方面定义,那么中方的定义是什么呢?习拜会给出了答案: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虽然都是老生常谈,但足以证明中国对美政策稳健正面连贯,导致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的正是美国一意孤行的对抗政策。再考虑到习近平提出了中美合作的正面清单,更加凸显中国才是中美关系的稳定器。如果任由美国一家定义中美关系,两国迟早滑向所谓「修昔底德陷阱」。

在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上,中方也不允许美方单方面下定义。在新华社的报导中,拜登承诺美国政府致力于奉行长期一贯的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但在美方的版本中,并未出现不支持「台独」的字样。民进党当局和一些台湾媒体还质疑大陆选择性遮罩《台湾关系法》与「六项保证」。对于这个过去心照不宣的话题,大陆这回也选择打开窗户说亮话:美方应该遵守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的实质是将美国的国内法凌驾于国际义务之上,因此是非法和无效的。

总而言之,大陆不仅在两岸关系中掌握了主动权和主导权,在中美关系中的话语权也在上升。民进党不能死心塌地追随美国,应该要有B计划。